高级农艺师张诚(右)指导农户观察淮山的生长情况。
阅读提示:自2011年开始,明溪县在省农业厅的指导下,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改革检验标准,围绕“公益性”这个核心,构建适应“三农”新形势的农技推广体系,让农业科技真正走进田间、服务农民。
让农技推广员真正走进田间,指导农户开展农业生产,这一切得益于明溪县“三权归一”(人事关系、工资、财产收归县农业局直管)农技体系制度的改革。
理顺体制,农技员回归本位
2011年,明溪县被列入省农技体系改革3个示范县之一。乘着这一改革的东风,该县农业局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与此同时,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等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机构应运而生。改革后的县、乡推广机构为全额拨款单位,其组织、人事、劳资、经费、财产等隶属于县农业局,乡镇推广站为县农业局的派出机构。
“过去,我们的组织、人事关系、工资都归乡镇管理,成了‘万金油’干部,常被抽调干其他事,难以集中精力搞好本行。改革后,我们可以实实在在搞农技推广了。”夏阳乡农技站站长杨如成说。
“三权归一”后,如何管好用好农技员?2013年,县农业局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实现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方式转变。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等环节,从现有技术人员中择优聘用了72名农技指导员。
农技服务能不能有效开展?明溪县在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对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实行全过程目标管理。
农技服务效果好不好?这得由服务对象说了算。对农技人员的考评实行由服务对象、乡镇政府及县农业局三方共同参与,实行“四三三”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直接挂钩。
加大投入,提升队伍服务能力
过去,设施简陋、人员素质不高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自2012年起,明溪县下大力气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素质提升两大工程。
“这几年,农业局技术人员经常下来,提供技术支持,还帮助引进新品种,真是帮了我们大忙!”胡坊镇林宝果园园主曾林宝说。
为改善服务条件,2013年明溪县通过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条件建设项目,着力解决乡镇站的办公场所、办公条件、技术装备和交通工具等问题,完成1个乡镇站新建,7个乡镇站装修工作。
人员素质是决定推广改革成效的关键。明溪县在实行全员聘用,严把“入口关”的同时,通过农技人员培训和动态管理的“双轮驱动”机制,不断提升农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2011年体制改革以来,县农业局每年初都制订农技人员培训方案,严格按照分级培训机制组织培训,组织项目管理员、信息员、技术专家组、乡镇农技站站长等分期分批参加各级培训,确保全县所有农技人员三年间全部轮训一遍。同时,实行全员轮岗、动态管理制度,县乡人员进行双向交流。2013年对局机关实行新聘高级农艺师下乡挂职制度,派出能源站、农技站两名骨干下乡帮扶。抽调乡镇站7名人员到县级业务站跟班学习,促进了县乡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
落实帮扶,推广创新技术
明溪享有“中国淮山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淮山产业发展大步飞跃,一批淮山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隆望食品、永亨工贸、绿鑫淮山等5家企业为龙头,开发出淮山酒、淮山面、淮山饼等系列产品推向市场,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响。
“过去,品种老化、种植方法落后、缺乏科学管护一直是制约明溪淮山基地发展的瓶颈。”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张诚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明溪县农业局成立了淮山技术攻关小组,通过优质种源提纯复壮,成功选育出“明溪淮山1号”新品种,并从外地引进淮山浅层套管栽培技术,彻底改变了原有栽培模式,解决了同一地块淮山轮作的难题。目前,明溪县正联手加工企业,抓好明溪淮山省级农民创业基地项目实施,力争打造成省级现代农业的重要示范窗口。此外,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从科研攻关、“淮山王”评比、绿色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中国淮山之乡申报等方面加强品牌推介,应对市场竞争。今年全县淮山种植1.5万亩,年产淮山3万多吨,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
数据显示,2014年,明溪县派出72名农技指导员,重点针对水稻、蔬菜、水果、生猪等主导产业,挂点服务农业龙头企业6个,示范村88个,示范基地5个,示范大户720个,辐射带动周边农户8000多户,助力农民增收13.39亿元。
农技体系改革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2014年,明溪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4.94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种植业产值14.06亿元、同比增长9.9%,畜牧业产值7980万元、同比增长9.4%,年度目标考核居全省第一名。2014年、2015年,该县连续被评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部级示范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