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发现宁德——中国扶贫的闽东样本
2015-11-23 17:17:56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新乡风: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虽不年不节,但福安康厝畲族乡凤洋村文化站站长钟伏龙却身着畲族特色服装,衣襟上绣着“雷、蓝、盘、钟”畲族四大姓氏,提醒畲族后人不忘根本。

在凤洋村畲族民俗展览室里,集中展示着旧时畲家常用品,有扁担楮杖、蓑衣、畲家女服饰,琳琅满目。“贪字劝人莫贪财,财是汗水做得来,酒色两字你莫想,劝郎食酒莫贪杯。”钟伏龙信口唱起一段畲族山歌。多年前他就自发搜集和整理畲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庆等不一而足,如今都被收进《闽东畲族文化全书》。

“首登黄榜自古八闽无双士,帝赐廉名至今华夏第一村”。福安市溪潭镇廉村是开闽进士薛令之的故乡,由唐肃宗亲赐其乡为“廉村”。村口上百株古樟树虬枝峥嵘,撑出一片清凉之地。“这些樟树都上百岁了,最老的得有好几百年。”老支书陈木成说。

历史上的廉村是闽东物流中心,古码头留存至今。顺着古官道,即来到陈氏宗祠的一处支祠。陈木成介绍,“这里刚举办了封谱仪式,从清乾隆年间到现在已修谱13次,上次修谱还是在1986年。”村里的明月祠修缮一新,专门辟为薛令之纪念馆,薛氏后代流散到金门等地,也曾多次来此拜谒。以“廉”为主题,福安市在此设立廉政教育基地,形成明月广场“话廉”、文化长廊“观廉”、明月祠“忆廉”等“十廉”景观。

走进坦洋村,一座青瓦红漆、有着280多年历史的真武古廊桥矗立村口,至今村民仍在这里交易茶叶。村道一旁坐落着清代古民居“横楼”,这里曾是坦洋红茶创始人施光凌创建的“丰泰隆”茶行旧址,现在成了“坦洋工夫”茶历史文化展示馆。

“坦洋工夫”茶有着上百年品牌历史,过去藏在深山少人识。坦洋村村支书李钦说,村里正在打造“坦洋工夫”主题公园,力争把坦洋村建成集生活居住、茶文化展示、古民居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

在福鼎柏洋村新建的孝文化主题公园,孩子们嬉戏其间,孝亲的传统一直得到很好传承。村里正准备举办孝儿媳评选,由村民投票产生,获评者不仅有物质奖励,还要在村礼堂里的“道德讲堂”上宣讲。村书记王齐周告诉记者,“脱贫离不开文化文明,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首页 上一页 [1] [...] [3] [4] [5] [6] [7] [...] [11]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1-18扶贫如何不“脱靶”
  • 2015-11-18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专题会议召开
  • 2015-11-16柘荣:精准扶贫对象集中“充电”
  • 2015-11-13中国将制定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 2015-11-12中国将制定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为全面脱贫立规
  • 2015-11-11发展为精准扶贫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