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发现宁德——中国扶贫的闽东样本
2015-11-23 17:17:56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巨变因何而来

锲而不舍的毅力、因地制宜的谋划、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引领宁德实现巨变的推动力量

发现宁德——中国扶贫的闽东样本

  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海上养殖区(7 月9 日摄)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项开来 郭圻

山高路远海深阔,九山半水半分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30年前,宁德9个县有6个属国定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7万。

沧海桑田鉴往知来,是什么力量引领宁德巨变?是宁德历任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执着;是广大干群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是闽东人民涓滴成流、八方聚力的恒心。

扶贫重扶志弱鸟须先飞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作主旨演讲时说。

1988年7月,刚就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用1个月的时间奔赴闽东9县调研,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明确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婆媳共穿一条裤子,家中连个完整的碗都没有,吃的都是地瓜杂粮。”1984年,亲眼目睹赤溪村畲族村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深为震撼的福鼎县委报道组长王绍据,慨然投书媒体呼吁关注贫困问题。宁德的扶贫攻坚由此翻开新篇章。

当地干部翻山越岭挑来了杉木苗,送来了种兔,可山地太薄树难成材,茅草太硬扎烂了兔子嘴巴。历经10年“输血”式扶贫,赤溪村民仍在贫困边缘徘徊。

政府补助,干部捐款,村民砍竹伐木投工投劳,在山下主村所在地再建家园。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族村民成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的农户。此后,赤溪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族群众陆续搬到山下。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100余元,增加到去年的1.16万元。

赤溪的变化是宁德脱贫的缩影。时任宁德地区专员陈增光表示,当时地委班子深刻认识到,改变闽东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是做不成事业的”。

时至今日,“滴水穿石”摆脱贫困的生动故事仍在闽东大地流传。在溪邳村的展览室,连家船民海上讨生活的旧景让人动容:“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溪邳村村委会主任江宽全说,20多年来,省市县乡的领导始终记挂我们,年年帮扶,送鱼苗、送技术、帮资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

作为闽东扶贫的一项创举,宁德市从上世纪90年代率先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异地搬迁。截至去年,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力争到2020年前完成剩下的116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7万余人整体搬迁。

“我们牢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30年来,宁德的班子换了几茬,但“拔穷根”的意识始终未淡,“滴水穿石”的韧劲未变,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首页 上一页 [1] [...] [4] [5] [6] [7] [8] [...] [11]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 2015-11-18扶贫如何不“脱靶”
  • 2015-11-18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专题会议召开
  • 2015-11-16柘荣:精准扶贫对象集中“充电”
  • 2015-11-13中国将制定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 2015-11-12中国将制定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为全面脱贫立规
  • 2015-11-11发展为精准扶贫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