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3名 “光分解水制氢”的新能源梦 邹志刚:南京大学教授 “光分解水制氢”的新能源梦 邹志刚,男,1955年出生,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光化学及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总装备部“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用水来做燃料,组成水的氢和氧可以单独或合在一起来使用,这将为热和光提供无限的来源,所供给光和热的强度是煤炭所无法达到的,水将是未来的煤炭。”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说《神秘岛》中的一个预言。邹志刚教授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研究,致力于让这个预言从梦想走进现实。 197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二氧化钛单晶电极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从此,“光分解水制氢”成为科学研究热点。而后三十多年,尽管各国科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但仅占太阳光4%的紫外光,让光分解水制氢的转化率低得可怜。 针对这一挑战,邹志刚带领的课题组发展出新一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光催化技术在能源和环境中大规模应用的科学问题。 在2014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邹志刚领头的团队一举夺得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研究利用太阳可见光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为国际翘楚,在国际光催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预计到第二期973项目结题时,我们的光催化水解制氢转化率将达到8%,接近美国能源部制定的10%商业化利用目标,中国人有望率先实现人类百年前的梦想。” 邹志刚小时候曾把记者作为理想职业。可是上大学时被父母要求“靠技术吃饭”学习理工科。 邹志刚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科前沿问题。他说:“你们跟着我的课题做研究,肯定超越不了我,只有找到了新的可能有突破的研究方向,你们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