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成为“事实孤儿” 早晨6点多,12岁的隆义冬和弟弟走了将近1个小时山路来到学校。沿途很多时候找不到路,他们只能在草丛、荆棘丛中艰难穿行,有时隆义冬会随身带一把刀,砍掉山路上碍事的树根和杂草。 两个孩子是贵州省罗甸县董王乡打改村的留守儿童。黄砖、木门、青瓦,刚刚盖起来空荡荡的两层楼是他们的家。家里除了两张木制的床,没有任何家用电器,二楼的地上堆满了包谷。 弟弟掐了掐手指:“爸妈已经一年半没回家看我们了,就去年过年时回来了3天,哥,对吧?“隆义冬低着头,没给反应。父母在他两岁多就离开家去广东潮汕打工,很少回家,有时甚至过年也不回,因为“节假日上班工资能翻倍”。 兄弟俩从没走出过大山,父母回家也偶尔说起城里的楼有多高,东西有多贵,却不知道兄弟俩很希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记者问“为什么不主动和爸妈提出这个要求?隆义冬犹豫了很长时间,说:“不知道,不想说,他们可能没想过要带我们去城里。”话中透露着对爸爸妈妈既渴望又陌生的矛盾。 说起照顾孩子,隆义冬奶奶无奈的摇摇头,“我有时候出去干活,只能把孩子反锁在家里。” 一两位老人领着几个孩子一起生活,是打改村常见的家庭模式。与村落闭塞的环境相对的,是孩子的沉默和木讷。只有提到爸妈的时候,他们眼中才会闪出些光亮,或者是默默流眼泪。 “父母生下我又不管我,那还不如不生。”村子里一个留守儿童失落的独白一直萦绕在孙方红的心头。今年46岁的孙方红,2011年来到罗甸县董王乡中心学校做支教老师。她所带初一班级一共有60人,几乎一半都是留守学生。 “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留守儿童可能有点儿‘闷’,他们不懂得怎样去表达感情。”据孙方红了解,爷爷奶奶们年岁已高,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在情感、教育上,,往往力不从心。 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半数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近30%孩子每年只能见父母1—2次,15%的孩子甚至整年都见不到父母。全国妇联的调查甚至显示,留守儿童中近四成常有孤独感,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 “家长不能生下孩子以后就不管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个别极端情况家长和孩子甚至几年时间都不见面,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大的伤害。”共青团贵州省委少年部副部长张娜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曾对江西、湖南、四川、安徽和河南等省的4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他发现父母的缺位让留守儿童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可以说,在留守儿童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里,他们几乎成了父母不在场的‘事实孤儿’。”叶敬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