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坚持青年导向 育人为本 促进青年成长发展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徐晓(中国文明网 刘鲲鹏摄) 自1996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启动以来,团中央始终把“三下乡”活动作为履行职能、联系服务青年的重要载体,推动各级团组织面向农村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在促进农村青年成长发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考虑 1. 紧密围绕育人目标。坚持青年导向、育人为本,把促进青年成长发展作为开展“三下乡”活动的根本目的。一方面,通过开展宣讲分享、文化赶集、技能培训、创业帮扶,帮助农村青年坚定信念、成材致富;另一方面,帮助广大团员青年在火热的“三下乡”实践中增长本领、锤炼作风。 2. 发挥组织体系优势。坚持统一时间、统一行动,发挥共青团组织体系完备、覆盖行业广泛的优势,设计乡村青年文化节、共青团联系服务月等品牌载体,各级团组织集中动员,面上推进、形成整体声势。 3. 努力形成社会功能。坚持品牌化、项目化运作,针对党政关心、青年需要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开展服务。如,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统筹各战线力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设计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等载体,开展结对帮扶、爱心捐赠、亲情陪伴、学业辅导、自护教育等服务,建设“七彩小屋”,取得较好成效。 二、主要工作 1. 持续开展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自1998年起在全国举办,是一项在农村集中开展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乡村青年歌手大赛、科技大集、创建青年文明一条街等。目前各省已连续举办17届,在满足农村青年精神文化需求、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团中央对前6届活动进行了统一组织,并重点表彰了一部分先进集体、优秀项目和文化名人。 2. 集中开展共青团联系服务农村青年月活动。该活动自2014年起在全国开展,旨在利用元旦春节前后外出务工青年和学生返乡、农村青年相对集中的有利时机,开展真情助困、交友联谊、文化赶集、送票回家、现场招聘等活动,集中联系服务农村青年。仅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各级团组织开展文化类活动4万余场、覆盖农村青年360余万人,整合7000余万物资,帮扶64万农村青少年。 3. 大力实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团中央与农业部、科技部、扶贫办、人社部合作,争取微软、阿里、北方汽修等企业支持,持续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工程”“农村青年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项目,项目化开展“三下乡”活动,培训了一大批农村青年技术人才。各级团组织也整合资源,开展了大量技能培训工作。如,2015年团河南省委联合郑州市大博金职业培训学校等单位投入3800万元、培训农村青年2.6万人。 4. 常态化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1999年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2003年起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累计招募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在岗服务西部志愿者1.8万名。2010年启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累计在全国2800多个县动员了600万名志愿者,与1482万名农民工子女开展结对服务,并筹集资金2亿多元,建设农民工子女活动阵地近5万个。 5. 积极开展农村图书阵地建设。2005年,团中央联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起“书海工程”,目前与全国5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年募集和捐赠量稳定在3亿码洋以上,受助地区遍布31个省份。参与“农家书屋”工程,主办《农家书屋》杂志,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万个,配备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 6. 深入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自1996年起在全国大中专院校广泛开展,目前已连续开展20年。一大批大中专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志愿帮扶、支教服务,受到了大中专学生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下步安排 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和文明程度,建立了联系农村青年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农村青年活动阵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和展示了农村优秀文化项目,在服务农村青年文化、娱乐、成长、就业创业需求和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团中央将继续加强探索创新,推动“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培育工作品牌,在全国统一开展、持续推进,形成整体声势、提升社会影响。二是坚持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广泛整合资源,确保工作实效。三是把“三下乡”活动融入重点工作,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