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促进科技人员下乡 成果下乡 服务下乡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侯建国 (中国文明网 刘鲲鹏摄)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振兴农业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支持“三农”发展的一项创举。科技部高度重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中央宣传部牵头组织下,面向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开展科技惠民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人员下乡、科技成果下乡,科技服务下乡,实现了科技人员常下乡、常在乡。
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示范活动
1.举办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开始,科技部会同中央宣传部等33个部门每年5月举办科技活动周,2015年参与公众超过1.6亿人次,农民占了相当大比例。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2015年科技活动周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全国科学技术活动周开展15年来,已成为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品牌,为推动全国科普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广泛动员组织科技专家上山进村入寨,为农牧民送技术、送服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国73万名科技特派员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创业,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和推广应用。
3.开展“科技列车西部行”专项服务。每年组织150余名科技等专家先后赴大别山区、陕北、赣南苏区等开展科技下乡、捐赠科技物资,惠及人数超过200万人次。
4.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助力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科技部常年派出科技扶贫团入住大别山区。据统计,全国科技系统2014年举办实用技术培训77.42万次,组织300多万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受益农民超过1亿人次。
推进科技成果、资源下乡
1.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下乡。每年组织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向农村、农村转移实用技术。组织编写《新农村热点话题科普常识系列丛书》、《农村科技口袋书》等30多本科普图书,其中10余本入选农家书屋。
2.筹集科技资源下乡。筹集社会资源,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部分县赠送一批科技服务车,资助建立100多套科技创新操作室、科技信息服务站等。启动“流动科技馆进基层”活动。
3.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部主办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专题农村科技电视栏目《星火科技30分》,每周30分钟,在全国县(市)级电视台播出;开办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创办农业科技网站,助力农民创新创业活动。
4.实施“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科技部会同中组部等2014年启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向1268个“三区”县选派近4万名科技人员。
深入推进科技下乡活动持久开展
1.继续举行科技列车行等活动。科技部将继续举办科技列车西部行、流动科技馆进基层等活动,每年岁末年初组织全国科技系统集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2.集中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示范活动。针对农民需求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发挥科技特派员重要作用,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做到人才、技术、服务常下乡、常在乡。
3.推进科技资源下乡服务。动员科研机构、大学、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筹集社会科技资源下乡。加强农村科技服务设施建设,搭建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加强网络科技服务。
科技部将按照《中央宣传部等关于2016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要求,动员组织全国科技系统扎实深入推进科技下乡活动,将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作风,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具体举措,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侯建国)
司法部: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 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司法部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 卢恩光(中国文明网 刘鲲鹏摄)
今天,中宣部等12部委在这里举办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周年工作座谈会,推进“三下乡”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有必要、很有意义。1996年,“三下乡”活动正式启动,20年来,在中宣部的领导下,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央机关服务农村的品牌工作,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律下乡”是“三下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按照中央部署,把农村作为普法重点地区,把农民作为普法重点对象,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深入开展“法律下乡”工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我国农村有6.2亿人口,还有总量达2.7亿的农民工。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法治宣传教育“要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的重要指示,配合中宣部等部门,继续扎实开展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
把“法律进乡村”纳入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七五”普法规划,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村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在农村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提高农村群众的宪法意识。深入宣传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二、抓好重点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
结合“七五”普法骨干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农村“两委”干部法治培训,提高农村“两委”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治教育,在农村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氛围。充分利用农民工返乡、外出务工等时间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素质。
三、广泛开展农村基层法治创建活动
继续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农村落实“四民主”“两公开”,推广乡村法律顾问、法治副主任等制度,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农村基层法治创建活动,让农民群众在法治实践中,接受直观、生动的法治教育。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教育引导农村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四、创新农村普法宣传形式
因地制宜建设法治宣传栏、法治宣传橱窗、农村法律书屋、法治广场等普法阵地,开展法律咨询、以案释法等活动,结合当地特点开展法治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结合法律服务活动进行普法。充分发动普法讲师团、大学生村官和普法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农村普法。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通过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等,定期向农民群众推送普法内容,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化“法律下乡”活动任重而道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加到“三下乡”活动中来,为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司法部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卢恩光)
农业部:累计培训农民近8亿人次
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 张仲秋(中国文明网 刘鲲鹏摄)
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在湖北麻城举办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及二十周年座谈会。自1996年起,中宣部开始联合有关部委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即“三下乡”活动。二十年来,“三下乡”活动在中宣部的倡导和组织下,积极面向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成效显著,明显提高了农民的思想、科技和健康素质,推动了“三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部一直高度重视“三下乡”活动,每年都积极组织中央农广校、中国农学会、农业出版社、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科院等部属事业单位,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目标,筹措资金,精心组织,将“三下乡”活动作为农业部了解基层、沟通农民、服务农村的重要抓手。同时,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常下乡”的具体举措,常年坚持不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年来,农业部共计向全国农村捐赠农业实用技术光盘600余万张,农业科技教材和图书4600余万册,发放科技明白纸200余万张,建设农民科技书屋4万余个。共动员数万名专家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组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农民近8亿人次。
今年,我部联合财政部,首次在10个省试点开展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共投入财政资金5亿元,这是中宣部等部门长期推动的结果,是农业系统送科技下乡进入常态化的新的里程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配合中宣部,紧紧围绕农业部中心工作,围绕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客观需求,充分利用各种农业科研、推广、培训项目工程的资源与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部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优势力量,创新基层服务方式,不断提高送农业科技下乡的水平和效能,争取为“三下乡”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为了提高“三下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提两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加大总结和宣传工作力度。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个方面都有不少工作品牌,要进一步挖掘提升、宣传推广,在全社会形成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第二,探索建立常下乡的机制,激发各部门和广大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的下乡积极性主动性。在农业科技领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农业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指标。(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张仲秋)
文化部:组织国家艺术院团建立基层联系点20余个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董伟(中国文明网 刘鲲鹏摄)
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开展20年来,已经成为一项“为民、惠民、乐民、便民”,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活动。文化部在中宣部的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常年组织和引导各级文艺院团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下乡活动,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取得良好反响,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
一、20年来,文化部主要开展的工作
1. 组织各级文艺院团开展下乡演出。文化部常年组织直属国家艺术院团,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剧目集中演出和小分队分散下乡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群众年均演出50场以上,较好地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文化部也积极组织全国文化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演出下乡活动,满足基层乡村文化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文艺院团年均赴农村演出超百万场,让过亿人次的农村观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 组织知名书画家开展送春联、年画活动。契合农村地区实际需求,结合两节农闲特点,文化部带动各地文化系统,根据农村地区两节期间民俗,常年组织知名画家、书法家,赴农村基层社区和集市,为五保户、军烈属和广大普通群众写春联、送年画,受到农村群众广泛欢迎,成为两节期间农村节日一景。
3. 组建基层联系点,“结对子、种文化”结出硕果。文化部组织国家艺术院团建立基层联系点20余个,南到海南岛、北到大兴安岭、西到甘肃广西、东到浙江宁波,通过开展送戏下乡、艺术培训、采风创作、同台演出等,定点“结对子、种文化”,帮扶各基层点文化建设。中国交响乐团常年帮扶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组建农民管乐团,改善了当地的民风社风,并带领他们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中央民族乐团在西部地区多个省市建立采风帮扶基地,常年开展联合采风创作,推出《仰欧桑》、《美丽新疆》、《西藏的春天》等大量优秀作品。2015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首次举行国家艺术院团与基层艺术人才同台演出活动,广受好评,“结对子、种文化”结出累累硕果。基层联系点已经成为国家艺术院团帮扶一方,带动一片,接地气,出作品的重要工作机制。
4. 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文化部在中宣部的统一指挥下,积极制定活动规划,落实分年度工作方案,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制度和常态,将两节期间的“文化下乡”活动逐步推广至全年,在地域上也扩展至更广大基层及偏远地区,与院团重点作品的采风创作相结合,与院团及地方艺术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基层联系点建设相结合,让主题实践活动落实处、出实效。据统计,2014年底以来,文化部各直属艺术单位到基层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和结对帮扶活动186项,参与艺术家4400余人次,大家普遍反映,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积累了创作素材,更新了思想观念,培养了群众感情,也深化了对“文化下乡”的认识。
二、开展“三下乡”工作的几点体会
“三下乡”工作之所以能够20年持续开展、长盛不衰,成为惠及亿万农村群众、服务农村社会综合建设的品牌活动,我们有几点工作体会: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提高责任意识。农民群众是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农村地区是文化惠民的重要阵地,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各级文艺院团在文化扶贫、文化惠民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要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的实际需求指导我们的文化服务工作。
二是以老少边穷和农村基层地区为重点,加强协调发展。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基层地区,尤其是广大贫困地区是精神文化生活的“洼地”,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充分利用已有的基层联系点、公共文化设施和基层已有的各类服务手段,以“小精尖”的演出形式和“点对点”的长期服务,为农村带去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三是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创新服务手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重要工作。应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在“送文化”的同时,更要“种文化”、“出成果”。要统筹好采风创作与地方文化发展需求,培养群众感情与帮扶基层艺术人才,服务农村群众和引领民风社风等各项工作,务求实效,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主题实践活动持续高效开展。
“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阶段。文化部将在抓好文艺创作,出精品、出高峰的同时,持续开展好文化下乡和文艺精品走基层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扶贫攻坚各项重要任务,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推进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三农”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童刚(中国文明网刘鲲鹏 摄)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在中宣部统一部署下,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系统认真落实活动各项要求,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三农”、服务基层,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做好广播电视宣传。
中央和地方各级广电媒体都高度重视对“三农”问题的宣传报道,积极宣传党的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宣传农村发展变化的伟大成就。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通过《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重点栏目,以及“乡村之声”对农广播平台和CCTV农村频道等,派出编辑记者深入农村,把话筒和镜头对准农民朋友,做了大量有深度、有份量的报道,像近年来深受欢迎的《倾听》系列节目、《麦收双行线》《生态中国》和“广播惠农爱在乡村”系列公益活动等,对于推动解决农村群众实际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央三台还带头积极报道“三下乡”活动开展情况,扩大活动影响,宣传活动成效。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艺术团等每年还多次组织艺术家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慰问演出。除中央广电媒体外,各地广电主流媒体都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广播电视“三下乡”的新模式、新途径,制作播出了大量聚焦“三农”的精品节目,为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第二,加强规划,多措并举,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一是加强农村主题出版工作,扩大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覆盖。规划出版了一大批以农村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符合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普及型出版物,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到今年年底将覆盖全国乡镇。二是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截至2012年底,农家书屋已建成60多万家,覆盖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其中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已建成3万余家,覆盖近千万农村人口。三是在农村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利用节假日举办“文化年货带回家”、“图书下乡”等文化公益捐赠活动,组织开展“我看农家书屋”、“我的书屋,我的梦”、“书香之家”、“百社千校”阅读活动等重点主题活动。四是坚持向基层报刊赠阅工作。完善了《人民日报》等重点党报党刊农村基层赠阅工作机制,推荐产生了《农民日报》、《农村百事通》等面向农村的优秀报刊,为农民群众提供政策信息、科普知识、致富技术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统筹安排,创新形式,让农村群众免费观看电影。
自2003年列入“三下乡”项目以来,总局每年都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广电行政部门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并直接把设备、拷贝、场次送到农村、社区和厂矿。积极组织“国产新片进农村”、“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月”等主题活动,特别是在元旦、春节等节假日,都精心选择推荐优秀篇目。目前,在我国农村常年活跃着5万多支放映队,每年放映电影800多万场次,观众人数达12亿人次之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总局和各地广电行政部门在坚持“一村一月一场”的基础上,正在探索改善观影条件、从流动放映向固定场所放映转变等政策措施。各地在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中也涌现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比如,很多省区市采取了拨专款对放映活动给予补贴,对放映队合理布局、集中调剂拷贝,把电影放映与其他文化活动融为一体等,有的省区市专题举办农民电影节、千县万乡农林科教影片放映活动等,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优化服务,完善设施,全面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
近些年来,总局把农村地区作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60%。截至“十二五”末,完成了82万个“盲村”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全国已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从2012年实施的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已突破4500万户,农村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到44套广播节目、57套电视节目。2014年底,总局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又启动实施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目标是今年年底基本实现12套中央电视节目转播和3套中央广播节目的数字化覆盖试点,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继续把开展“三下乡”活动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以“十三五”规划开局为契机,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进一步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大实惠。(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童刚)
共青团中央:坚持青年导向 育人为本 促进青年成长发展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徐晓(中国文明网 刘鲲鹏摄)
自1996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启动以来,团中央始终把“三下乡”活动作为履行职能、联系服务青年的重要载体,推动各级团组织面向农村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在促进农村青年成长发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考虑
1. 紧密围绕育人目标。坚持青年导向、育人为本,把促进青年成长发展作为开展“三下乡”活动的根本目的。一方面,通过开展宣讲分享、文化赶集、技能培训、创业帮扶,帮助农村青年坚定信念、成材致富;另一方面,帮助广大团员青年在火热的“三下乡”实践中增长本领、锤炼作风。
2. 发挥组织体系优势。坚持统一时间、统一行动,发挥共青团组织体系完备、覆盖行业广泛的优势,设计乡村青年文化节、共青团联系服务月等品牌载体,各级团组织集中动员,面上推进、形成整体声势。
3. 努力形成社会功能。坚持品牌化、项目化运作,针对党政关心、青年需要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开展服务。如,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统筹各战线力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设计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等载体,开展结对帮扶、爱心捐赠、亲情陪伴、学业辅导、自护教育等服务,建设“七彩小屋”,取得较好成效。
二、主要工作
1. 持续开展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自1998年起在全国举办,是一项在农村集中开展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乡村青年歌手大赛、科技大集、创建青年文明一条街等。目前各省已连续举办17届,在满足农村青年精神文化需求、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团中央对前6届活动进行了统一组织,并重点表彰了一部分先进集体、优秀项目和文化名人。
2. 集中开展共青团联系服务农村青年月活动。该活动自2014年起在全国开展,旨在利用元旦春节前后外出务工青年和学生返乡、农村青年相对集中的有利时机,开展真情助困、交友联谊、文化赶集、送票回家、现场招聘等活动,集中联系服务农村青年。仅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各级团组织开展文化类活动4万余场、覆盖农村青年360余万人,整合7000余万物资,帮扶64万农村青少年。
3. 大力实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团中央与农业部、科技部、扶贫办、人社部合作,争取微软、阿里、北方汽修等企业支持,持续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工程”“农村青年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项目,项目化开展“三下乡”活动,培训了一大批农村青年技术人才。各级团组织也整合资源,开展了大量技能培训工作。如,2015年团河南省委联合郑州市大博金职业培训学校等单位投入3800万元、培训农村青年2.6万人。
4. 常态化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1999年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2003年起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累计招募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在岗服务西部志愿者1.8万名。2010年启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累计在全国2800多个县动员了600万名志愿者,与1482万名农民工子女开展结对服务,并筹集资金2亿多元,建设农民工子女活动阵地近5万个。
5. 积极开展农村图书阵地建设。2005年,团中央联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起“书海工程”,目前与全国5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年募集和捐赠量稳定在3亿码洋以上,受助地区遍布31个省份。参与“农家书屋”工程,主办《农家书屋》杂志,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万个,配备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
6. 深入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自1996年起在全国大中专院校广泛开展,目前已连续开展20年。一大批大中专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志愿帮扶、支教服务,受到了大中专学生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下步安排
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和文明程度,建立了联系农村青年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农村青年活动阵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和展示了农村优秀文化项目,在服务农村青年文化、娱乐、成长、就业创业需求和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团中央将继续加强探索创新,推动“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培育工作品牌,在全国统一开展、持续推进,形成整体声势、提升社会影响。二是坚持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广泛整合资源,确保工作实效。三是把“三下乡”活动融入重点工作,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
全国妇联:切实为广大农村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焦扬(中国文明网 刘鲲鹏摄) 全国妇联自2000年起参与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按照中宣部整体部署,关爱农村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开展有妇联组织特色的科技文化卫生服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至2014年十年间,全国妇联“送温暖、三下乡”活动已向中西部地区捐助项目物资逾3亿元,至少1亿多人次妇女儿童获益,成为向广大农村妇女传递党和政府关爱的重要渠道,妇联组织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重要举措。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以集中示范服务与坚持常年开展相结合安排“送温暖、三下乡”活动。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处高度重视“三下乡”活动,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妇女所需、党政所急、妇联所能,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每年度全国妇联“送温暖、三下乡”活动。16年来,经过不断积累、调整、创新,这项活动已经形成规范,成为全国妇联服务农村基层妇女群众的一项品牌工程。每个岁末年初,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分赴老少边穷地区,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扶贫助困、送医送药、走访慰问等集中示范、集中服务活动,作为妇联“送温暖、三下乡”全年活动的启动。多年来,全国妇联开展了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春蕾计划、安康计划、儿童快乐家园、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等大型项目或行动,各级妇联组织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三下乡”活动。 二、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以妇女儿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展“三下乡”活动。多年来,全国妇联通过调研农村地区妇女儿童所需所盼,发挥妇联工作优势开展“三下乡”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关爱母亲儿童系列活动,为广大农村妇女儿童送物资送温暖。为改善缺水地区妇女儿童及家庭的生存状况的“母亲水窖”项目,从2000年至今已经覆盖25个省市,建设了13.92万个集雨水窖,集中供水工程1691处,260万人获得安全饮水。2000年以来,“春蕾计划”在贫困地区累计捐建1154所春蕾学校,资助251.7万人次贫困女童重返校园,52.3万人次女童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对改变贫困女童个人和家庭命运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是持续关心和爱护女性身体情况,为广大农村妇女送健康送知识。为提高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2009年开始联合卫生部门开展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2011年设立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至2014年底已经为4287万农村妇女开展免费宫颈癌检查,为613万农村妇女开展免费乳腺癌检查,通过基金救助31077名农村妇女。从2003年至今实施的母亲健康快车项目,向农村为主的贫困地区发出2240辆快车,使5000余万名妇女受益,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婴幼儿破伤风等项目中发挥独特作用。 三是持续推进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为广大农村妇女送科技送项目。开展教育培训、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等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把科学技术和致富本领送到广大农村妇女家门口。认定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66个,依托基地认定巾帼科技特派员2373名,有效扶助了西部地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四是广泛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建设,为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送文明送新风。常态化推进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展示活动以及建设“美丽家园”、“美丽庭院”等特色活动,在村“妇女之家”展示各类特色主题、各种层级的“最美家庭”,把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普法知识、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等书籍送到普通农家,把好的家风传递到农村千家万户,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村风民风。 三、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切实为广大农村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此项活动从年初集中的“三下乡”到全年持续的“常下乡”,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大力整合社会资源、推出新的品牌项目,持续焕发蓬勃生机。2009年全国妇联与财政部、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走上创业之路,实现“输血”与“造血”同步。截至2015年6月,全国累计向农村发放贷款1481.21亿元,共有327.76万人次农村妇女获得贷款。2014年以来,全国妇联在24个省区市的农村社区建立了350个“儿童快乐家园”,统一配置桌椅书架、儿童读物、音像制品、电视电脑及视频通话设备等,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家庭教育指导、安全保护、心理咨询、文体娱乐等服务。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本次会议要求进一步明确思路、精准举措,将全国妇联“送温暖、三下乡”活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聚集重点,加大力度,持续关爱农村妇女儿童生产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半边天”的积极贡献!(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焦扬)
中国科协:整合资源 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 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徐延豪(中国文明网 刘鲲鹏摄)
中央宣传部等9部委联合发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简称“三下乡”活动),已经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科协历届党组、书记处高度重视,发动各级科协组织上下联动,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送到农民群众手中,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下面汇报一下主要做法和取得的经验。
一、“三下乡”活动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农业部、文化部、广电部、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署、团中央和中国科协9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决定于1996年底和1997年初的农闲时节在全国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从此,全国范围内的“三下乡”活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20年的实践表明,“三下乡”活动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三下乡”活动,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给亿万农民群众,向广大农村传播了先进文化,普及了科技知识,为那些急需文化、科技、医疗的“老少边穷”和西部农村雪中送炭,为亿万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年的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农业取得可喜成绩,但是全国还有7千多万贫困人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全党的首要任务。“三下乡”活动对于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化解农村的各种矛盾,发展生产,消除贫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生活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发挥科协优势,开展“三下乡”活动,创新活动品牌
中国科协历届党组、书记处领导十分重视“三下乡”活动,每次活动都亲自带队,深入基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与中宣部等部委联合开展了9次全国集中示范活动;与农业部、国家民委等部委联合开展了12次科技下乡活动;与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开展了8次走基层科技下乡活动;中国科协系统内(包括全国学会)组织开展了20多次较大规模的科协下乡活动,共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50多场较大规模的科技下乡活动。遍及19个省市、自治区,42个县(市、区)。
“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协(包括省、市、县科协、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开展的送科技下乡(包括全国科普日、科技周期间开展的科技进村、科教进社区)活动中,举办科普宣讲活动130万次;开展科技咨询90.2万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7.8万次;培训实用技术人才1.9亿人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5.7万项;参加活动科技人员总数1214.5万人次(见中国科协2011-2015统计年鉴)。
中国科协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各省市、自治区科协组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涌现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列车老区行”、“科普列车西部行”、“科教进社区”、“科普大集”、“科普之春”、“科普之冬”、“全国科普日”、“百名科技专家致富能手科技下乡活动”、“科普大篷车万里行”、“流动科技馆巡展”、“农村中学科技馆进学校”、“农民科学网络知识竞赛”、“站栏员”建设、网络书屋和华硕图书室建设等品牌活动,丰富了“三下乡”活动内容,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三下乡”活动持续发展
一是科技下乡要与农民的需求有效对接,以富农强农为出发点,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采取众筹模式,力争资金、人才、物力投入最大化。三是完善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留下一只不走的工作队,变科技下乡为常下乡、常驻乡,如: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农村科普带头人、致富能人,建立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惠农服务站等。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借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把科技成果迅速普惠到边远地区。
同志们,刚刚闭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发出了决胜小康的总动员,提出了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国科协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做好“三下乡”活动,把集中服务活动和经常性科普工作结合起来;把普遍号召和重点指导结合起来;把加强外部推动和激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做到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贡献力量。(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