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头条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让府埕海蛎煎原味回归
2015-12-11 09:31:49 杨特团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重振旗鼓传承小吃

在卖过衣服、电器,经营一家大型酒家,历经商海浮沉近30年后,林亚木渐渐体会到自己家族百年老字号的分量。2012年,在省内举办的一场美食节中,一个海蛎煎摊位前人头攒动,同行的漳州朋友挤进去点了一份,试了几口感慨地对林亚木说:“这味道跟你们家的差远了,如果是你们家的,肯定更受欢迎。”这话让林亚木的内心有所触动。

这两年,漳州市积极打造“闽南风·漳州味”的美食文化,作为上世纪漳州城小吃美食的一个重要符号——府埕海蛎煎,时不时被老一辈的漳州人重提。这无不促使着林亚木下决心,传承祖父辈百年海蛎煎老字号,让正宗的府埕海蛎煎回归。

经过周密准备,2014年,林亚木正式接过父亲的衣钵,用父亲原来的店名“府埕海蛎煎”,开起小店,今年正式搬至青年路。

为了还原海蛎煎的古早味道,他采用最传统的制作手艺,精益求精,在每个细节上忠于原府埕海蛎煎的味道。比如配料上要选用优质新鲜、分量足够的海蛎、大鸭蛋和优质花生油。为了展现酥而不油腻的效果,就不能简单地用所谓的“海蛎粉”,而要用地瓜粉。要还原原有的纯正香味,蒜头必须用人工在石槽里椿碎。同时,配以甜酸适口的菜头酸、甜酸酱、芫这“三剑客”才能出味。

传统的做法,费时费力,固然增加了成本,但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和欢迎,“回头客”纷至沓来。

在今年的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期间,府埕海蛎煎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短短5天,就卖出了5000多份。”林亚木十分兴奋。

“漳州小吃是漳州这个特定地域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乡愁。”林亚木说,自重新掌勺以来,自己先后带着府埕海蛎煎,参加了两岸花博会美食展,芗城区美食文化节等。

“趁着现在还年轻,工艺还在,我要通过府埕海蛎煎原味的回归,来发扬光大小吃文化遗产,以解漳州人舌尖上的乡愁。”林亚木说,眼下,他正抓紧准备注册商标,并将按照统一的制作标准,开设分店,满足食客的需求。

首页 上一页 [1] [2] 显示全文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