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先后成立主打“非遗”手工艺的畲族传统工艺合作社和主打畲家美食的畲凤农民合作社,在抢救、传承即将失传的花斗笠、畲族服饰制作技艺的同时,让参与合作、学习的畲族村民也能获得经济收入。
畲村合作社 传技又致富
合作社成员在制作畲家粽子。
游畲村,服务可订制
近日,记者来到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一座明清老宅内芝麻、糯米飘香,村民雷平住和蓝同金正在打糍粑,七八位游客围在他们身边,一边拍照,一边询问制作方法。
“这是村里畲凤合作社接到的新订单。”上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世镇告诉记者,游客来上水,如果想在现场观看打糍粑表演、尝一尝新鲜的糍粑,只要提前一天与乡镇或者合作社预约,就能享受到订制服务。除了糍粑,还可以向合作社预订畲家菅时粽、乌饭、花斗笠、服装等,这样游客到来时,既能观赏制作场景,又能品尝美食。
上水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由于地处山区,多数村民仍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原生态的传统手工艺很多,其中以畲族花斗笠最出名。当地人勤劳淳朴,也善于用祖先传下的技艺创造财富。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水村就曾成立过斗笠合作社和畲族服饰合作社,一到下雨天,无法外出劳动的村民就集中起来,制作斗笠和畲族服饰。当时,村里的巧手很多,还涌现出蓝克宜、蓝家吾、蓝阿宝等一大批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但是,由于上水村的“非遗”项目工艺极其复杂,再加上近年来在生活中使用逐步减少,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老艺人的陆续辞世,工艺濒临失传境地。
2011年,崇儒乡政府在一次调研中发现,全村只剩下80岁的蓝兴佺老人一个人掌握花斗笠的制作工艺,会畲族服饰制作的村民也寥寥无几。“必须加快对这些传统技艺进行保护传承,同时考虑到后续的‘非遗’申报、畲族品牌申请和老百姓增收问题,所以决定采取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崇儒乡乡长钟晓惠说。
于是,上水村村民主任蓝平友召集经济情况不错的几位村民,商量成立合作社的事。“村里人很踊跃,大家都知道合作社要保护的是畲族传统的东西,大家都不愿意让它们失传,而且大家对这些手工艺很有信心,认为只要打出名气就不会亏。”蓝平友说。
最终从事手工艺的村民蓝寿其和蓝昌玉、从事运输的村民蓝策寿等10人,每人投入20万元到50万元不等,凑齐了注册资金310万元,2012年3月,霞浦上水畲族传统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成立。
接订单,劳力可众筹
“合作社首要任务是传承好斗笠和畲服制作工艺,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人员跟随老艺人学习。在此基础上,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接受培训。合作社接到订单后,再按工序分配给有富余劳力的村民。”张世镇说,这样一来,就把传承“非遗”项目与带动村民致富结合起来。
合作社一成立,就请来蓝兴佺老人开班招收弟子。吴孙存是三位关门弟子之一,现在已经是畲族花斗笠宁德市“非遗”传承人。“蓝兴佺老师非常认真,手把手教我们。”吴孙存感慨道,“现在老人已经过世,要不是当年措施及时,这项技艺就灭绝了。”
82岁的雷加回则对畲族服饰制作技艺进行了传承并改进,如今已经颇有名声。而合作社成员蓝昌玉也成了畲服传承人。
现在一到节假日,合作社就动员村民,集中学习斗笠和畲服制作。手巧的人,学精了技术,就可以根据合作社的分工接订单了。“大家一般利用空余时间生产,在规定期限内交货就行,村民可以制作成品,也可以只负责一部分工序。”张世镇说,目前除了合作社成员,村里还培养出十几位懂花斗笠制作的村民。
吴孙存说,今年花斗笠销路好,接到单子经常要赶工,算一算还能赚不少钱。“上个月,我就卖出了3顶,1顶500元。去年,福州一家歌舞团联系我,要一次订购16顶斗笠,要求1周内交货,幸好有合作社帮忙协调,我们就在几个懂制作工艺的村民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最终按时交了货。我们客户主要是茶企、演出单位;现在,县里有团体去台湾交流,也都会带一两顶花斗笠过去。”吴孙存说,有了合作社,斗笠销路不错,因此,学的人也多了。
为了拓宽市场,合作社还将斗笠、畲服等带到海峡两岸文博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中国旅游文创产品大赛等展会,上水村的古老技艺,随着这些精美艺术品的走南闯北,声名远播、重焕生机。
有了畲族工艺专业合作社的经验,村民们又探索以合作社的运营方式,把畲村的传统食品也“打包”包装起来。去年,畲凤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的糍粑、畲家菅时粽、乌饭、畲家米酒等产品,不但面向游客提供私人订制,同时也能供应给酒店。
今年3月,上水畲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成功申请“古畲秀”商标,上水村的“非遗”进入品牌化运作阶段。
“我们以合作社的方式来经营‘非遗’,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也没有成熟的做法,只能自己一步步摸索。但两个合作社经营的手工艺品和食品,都是富有畲乡特色的产品,相信随着深度游、体验游、私人订制游的兴起,合作社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钟晓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