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型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福建省内独特的地形、经济差异等因素造就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闽东文化等多文化共生局面。在调研的样本中,12个村具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88.37%的观察村每年定期举办文化活动。这类型乡村主要通过利用古民居建筑、人文景观、村居民舍、乡土风情、农耕文化等资源,以古民居历史人文景观线、自然景观线、农家乐休闲体验线为三条轴线,发展农业观光、历史考察、文化交流、游乐餐饮等体验性休闲活动,使特色农业得到展示,旅游项目得到发挥,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如龙岩连城培田村,将古民居建筑、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观光农业有机地统一起来,按照“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客家风情”的总体风格和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把周边的农田山林改造为更具经济活力的生态园和乡村生态农业度假基地,对旅游者围绕自然和人文开展体验式教学,形成了新兴产业孕育的重要基地。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形成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传承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休闲旅游型 福建省自然资源条件丰富多样,且种类丰富,其中农业生态资源占据较大一部分,调研表明10个观察村为县及以上生态示范村。这类型乡村主要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比较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深入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借助旅游开发和产来拓展延伸的手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生态资源经济化。如三明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通过拓展农业功能,整合农村资源,紧扣生态、体验、休闲主题,积极打造下坊特色主题“农家乐”,新建金湖湾“小木屋”旅馆、滨湖栈道、水上高尔夫球场等基础设施,发展大金湖休闲渔业项目,建设江坑大金湖生态观光园,设立综合服务暨现代农业展示区、自然生态暨森林旅游区、观光茶园暨滨水游览区,拓展旅游内涵,目前,全村共有家庭旅馆78家、农家饭庄10家、造船厂2家、游船公司4家、旅行社5家,全村100%的农户及90%的村民从事旅游业,95%农户建有别墅型住宅,90%农户开通互联网,80%农户有私家轿车,形成了自我积累、良性发展的机制,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开发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产业推动型 由于沿海地区有条件的农村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现代产业基础和资本积累,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类型的主要依托城市区位便捷交通和都市客源市场,充分融合二三产业,打造“小而美”的精致休闲农业,满足市民回归田园、接受农法教育的的需求,以美丽乡村建设吸引城市资源要素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以都市消费发展农村产业体系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如厦门海沧区青礁院前社,返乡创业青年自主发起“美丽乡村,共同缔造”项目,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发展城市菜地,从而搭建乡村发展平台,引入凤梨酥DIY、陶艺DIY、蔬菜披萨DIY等项目,开展亲子教育和定制农业,构建起利益共赢、发展成果共享、城乡居民同乐的局面,走出了一条搭建乡村发展框架、多方利益共赢的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二)主要特点 从以上典型模式看,美丽乡村各具特色,但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和具可持续性的约占65%左右。从调查的乡村来看,无论何种类型,凡具活力且具造血功能的乡村均有以下特点: 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品质提升,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发展,为发展第三产业和引入城市要素、开发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二是重视拓展农业功能,铸链条,扩基地,主导产业明晰,每村有1-2个主导产业,形成具有本村特色的“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其中休闲农业因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能统筹城乡资源,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就业贡献明显而普遍得到重视,独具发展活力。 三是坚持抓龙头,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四是村庄建设与产业开发协同推进,互为基础,互相支撑,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