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30年变迁 严国良是后坂村观察点总辅导员。他向记者展示了1985年与2014年两个年份的农户统计年报。“以前,填表时,主要精力都花在统计农户的土地、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售、农资采购等方面。现在,这部分内容基本空白。” 刚列为观察点时,作为沿海平原农业村的代表,后坂村还是一个粮蔗双高产的纯农业村,农业产值占全村总收入的九成以上。那时,吴志达家承包了四分六的耕地,种水稻、甘蔗,也种些水仙花。每年,他可以存下1000多元,这在当时已算中上收入。“建栋房子要1.6万元,我得攒16年啊!”吴志达回忆道。 80年代中期,村子开始从“米袋子”变成“菜篮子”,养殖业日渐兴起。1991年,吴志达养起了淡水鱼。短短1年,他就成了万元户,盖起二层小洋楼。同时,大量农户办起了米粉、粉丝、竹编、麻绳、竹器“五小”手工作坊。后坂还是知名的咸菜腌制村,高峰时,全村有130多家咸菜厂。 1994年,后坂村从市区引进第一家木材加工厂。此后20多年里,胶合板加工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严国良如此形容当时的景象:“曾经稻花飘香的土地上,醒目地摆放着一排排削成薄片的木板,房前屋后飘散着木材的香味。”不久,吴志达从家庭存款中拿出5万元,与村民合股办厂。到去年,经营着3家胶合板厂的他,已是百万元户,住进了小区楼房。 新千年后,后坂村工业化高速发展,形成了木材加工产业集群。2001年,全村总收入达2亿元。工业化与城镇化并驾齐驱的同时,处于城郊的后坂村逐步耕地锐减、农业萎缩,到2007年,全村农业收入占比不足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