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安分院心电图诊断中心,患者正接受县医院医生的远程诊断。
县医院义诊服务队每10天来乡镇一趟,很受群众欢迎。
县乡医疗机构“连脉” 基层卫生服务“强身”
——将乐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探索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25日讯(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沙观球 伍娟 文/图)
阅读提示:12月20日,一场医疗改革在将乐县悄然推进。在去年底万安镇卫生院、万全乡卫生院试点改革的基础上,该县其余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也变身县医院分院。全县组建起紧密型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围绕“首诊在基层”这一核心,将县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质资源下沉,让农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许多基层卫生机构的困境在于诊疗服务能力弱,人才留不住,导致患者的信任度不高。如果基层卫生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不提高,分级诊疗将落空。将乐开出的“药方”是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紧密型管理模式,打破医生身份限制,县乡一体化管理,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医务人员如何管理?
打破身份限制
定编定岗不定人
万全乡,将乐最偏远乡镇之一。作为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试点院,去年11月,万全乡卫生院与万安镇卫生院一起变成县医院的分院。
在万全分院院长饶观音看来,变化不仅是改名这么简单。比如,该院13个人,原先最缺一名药剂师。以往招录人员需要通过县卫计局,但是愿来偏远山区的人很少,2009年以来,该院就没有招过新人。今年6月,由县医院安排,万安分院的药剂师鄢行英调剂到万全分院,困扰6年多的问题迎刃而解。
以往两个卫生院之间,人员流动不易。因为基层卫生院的人员管理采取固定用人制,实施身份管理,人员人事关系都在县卫计局。如何下放人事管理权力,最大程度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改革的难题。
将乐县的办法是,在县人事、卫计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将12所基层卫生院的168名人员全部由县医院调配,按照关系不变、县管乡用、双向流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原则,让卫生人员在系统内合理流动。“县医院是差额拨款单位,基层卫生院是全额拨款单位,制度有别,改革不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县里主管部门让渡人事权,我们建立起紧密型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卫生人员的管理,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县医院医改办主任肖少辉说。
鄢行英原是万安卫生院药剂师,身份限制打破后,他成为县医院管理的万安分院药剂师,再由县医院根据需要安排岗位,被调剂到了万全分院。据了解,目前县医院已制定方案,原来基层卫生院的10多名人员都将调剂到紧缺岗位。但是,由中心城镇调到边远山区,一些人不情愿。有人去,还要能留得住,这是实现人员流动常态化的最大问题。
饶观音说,以往山区卫生院患者少、医生收入低,万全卫生院医生年均收入才3万多元。现在,万全分院由县医院考核,实行院长年薪制,同时改革院内分配制度,将提供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的30%人员经费,加上医务性收入扣除运行成本后的80%资金,构成绩效增量工资,做大绩效工资资金池,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今年前11个月,万全分院医务人员平均月工资超过5000元,年终总分配预计人均还可收入1万多元,而院长年薪也达到8万多元。
诊疗能力如何提升?
管理环环相扣
促优质资源下沉
15日,万全乡64岁老人余金求在万全分院心电图诊断中心做检查,县医院值班医生顾闽英通过电子平台为他远程看病,并开了诊断书。同日,该乡竹舟村患关节炎的村民黄祖荣,在分院针灸理疗科接受了县医院驻点医生杨为的治疗。“现在不用坐两个小时车去县医院看病了,家门口就有好医生。”黄祖荣高兴地说。
县医院院长廖冬平说,以往在基层卫生院的三项功能中,诊疗服务功能是最弱的,导致患者不信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就要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一体化管理模式下,这些分院都是县医院的‘血脉’,我们责无旁贷”。
在硬件方面,万安分院、万全分院的公共卫生信息(居民健康档案)、His系统(医院内部管理系统)、放射诊断中心等科室与县医院对接,电子病历、电子处方运用和远程会诊已经展开,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这些硬件投入主要靠政府解决。“县乡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为基层转诊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减轻就医费用负担。等以后取消二次起付线,那就真正可以实现无缝对接了。”廖冬平说。
县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每周一次到试点院坐诊,义诊服务队每10天一次到试点院开展常见病、慢性病检查,此外县医院还安排急救车在边远院,提高急诊效率,从而实现急慢分治。同时,县医院派出医生支援试点院,对其康复理疗科、口腔科等薄弱科室进行技术扶持。这些人员驻点后,试点院医务人员可抽身到县医院轮训,提升业务能力。另外,县医院将医疗服务要求和标准移植到基层医疗机构,由县医院9个职能科室对应进行监管,让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得到落实。
记者了解到,对于村卫生所,乡镇试点院也参照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其实施管理。每个试点院组成医疗卫生服务团队帮扶村卫生所,每月服务不少于两个工作日。“一体化管理模式,一环扣一环。县医院考核试点院,试点院考核服务团队,服务团队考核村卫生所。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分配、岗位聘用和经费补助的重要指标。”廖冬平说。
经过一年多的改革,试点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万全卫生院去年诊疗量为9100多人次,今年前11个月,万全分院诊疗量已达1.2万多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3%;万安卫生院去年诊疗量为1.3万多人次,今年前11个月,万安分院诊疗量已达1.7万多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4%。
人才瓶颈如何突破?
院校合理布局
培养本土化人才
将乐县副县长陈锋毅说,县里按照硬件投入靠政府、运行管理靠医院原则,为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改革开辟绿色通道,让各级医疗机构“轻装上阵”,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
据统计,通过一体化改革等医改组合拳,今年1月至9月,将乐县城乡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为4178.44元,比医改前下降了4.3%,医保报销比例为61.63%;门急诊患者次均费用为121.65元(其中医保基金报销18元,患者实际负担103.65元),较全省评价次均费用173.03元减少了51.38元。
“很多人有疑虑,认为所有卫生院都变成了县医院的分院,将原来竞争关系变成了‘一家人’关系,缺乏竞争会加重患者的负担。但是从试点院这一年的实践来看,老百姓得到的实惠看得见。”廖冬平说。
不过,对于在县里迅速全面铺开这项改革举措,廖冬平还有担心。12月20日,县医院的担子陡然加重,因为剩下的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也变身县医院的分院,作为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县医院更多优质资源的下沉将是趋势,但如果要像两所试点院那样各派驻5名医务人员,县医院总共才530多人,肯定吃不消。
“不仅基层卫生机构缺人,县医院也缺人,县里医务人员缺编人数就达150人左右。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模式意味着更多付出,推进分级诊疗要输出人才,人才荒目前很难避免。”廖冬平说,我省医学高校数量少,布局又不合理,而山区又比沿海地区缺乏吸引力,因此招人更难。培养一名医生需要好几年,对非本地户籍的人员花了大量人力精力来培养,最终大多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他建议,可向江西等省份学习,多创办医学类高等院校,合理布局,多培养本土化的卫生专业人才,满足当地各级医院的人才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