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29日讯 记得儿时,每每冬至过后,家家户户便会陆续购买猪肉做起风肠,作为过年重要的年货。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道料,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能让你随时随地忆起过年的味道,风肠就是漳州人心中的那道料! 正是因为南方人“嘴甜”缘故,风肠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一味“糖”,使其与北方咸辣口味的腊肠有了区别,更符合闽南人爱吃甜食的习惯。 母亲的厨艺不精,但却对风肠食材的调配精确无比,似乎就没有失败过。十斤猪肉、一两味精、一斤白糖、二两盐、一瓶高粱酒、一包肠衣,便是母亲多年来不变的配方。 制作风肠得把握好天气,如遇到雨天,风肠容易受潮发霉,即便是阴干透了,少了“阳光”的催化,味道也是差之千里。 做风肠首先得选好猪肉。前腿肉最好,瘦肉多肥肉少,且肉质很紧,肥瘦相伴,做出来的风肠既不过于油腻,也不显得过硬,特别美味。 选好猪肉,母亲便会把买来的猪肉洗净,再把猪肉切成细条状,放入大盆中,加入所需的配料,然后搅拌均匀,静置一个小时。待配料入味后,灌肠的工作就开始了。通常母亲会剪一个可乐瓶的瓶口当灌肠的漏斗,然后把腌制好的肉条慢慢地往肠衣里灌,一条条肥硕的风肠就做成了。 待猪肉全部灌完后,就该轮到我上阵了。每到这时,我总会任性地按照自己喜欢的长度,把灌好的风肠截成一段一段,并用红绳打上节,这样就可以拿到阳台上挂晒了。 灌好的风肠一列列地在竹竿上高高挂起,像极了一串串红彤彤的“风铃”,弥漫着淡淡的酒香。 如遇天气晴好,一周左右的时间便足以让风肠水分除尽,犹如一位立志瘦身的少年,经历“膘肥体胖”到“肌肉紧实”的华丽转变。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坐在板凳上仰望那一串串“风铃”,成为那时我每天起床后的一项功课。时不时踩着板凳,踮着脚尖,对挂在空中的风肠摆弄摆弄,生怕它们晒得不均匀,干得不够快。一旦发现有干透了的风肠,便兴冲冲地割下一段送到母亲手里,母亲也不多问,下一餐风肠便会出现在餐桌上,如此一来我就可高兴上一整天。 风干完的风肠就可放入冰箱冷藏保鲜,想吃的时候剪上几条,用慢火、温油炸,不停翻动,待风肠由暗红转鲜红时,就可起锅、切片、入盘,风肠油炸后红润的色泽最能引起人们的食欲,肉香夹着酒香,着实让人嘴馋…… 如今,每每看到高高挂起的风肠,我便睹物怀旧起来,回想起孩童时如此容易满足的幸福,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暖。恍然忆起,不曾记得有多少年头,挂肠、等待、收割伴随着我过了一个又一个儿时的冬天。也忘了从何时起,自己却也越来越少参与其中,只记得这道菜从未在年夜饭上缺席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