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赢在“硬”环境,那就做优“软”环境——石屯镇领导给“茗匠”算了一笔账:当地竹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用工成本低,还有“中国竹具工艺城”响亮招牌依托;新项目厂区内外配套镇里给包,用工镇里出力,员工子女就学优先安排,项目申报、审批由镇里全程代办…… “镇里支持不了的,他们就向县里争取,一名副县长专门挂点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征地都亲自过问。”李启辉说。 让李启辉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春节期间,企业新项目投产在即,可是厂房盖好了、设备添置了,却招不满工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党委书记葛建华得知后,当即召集起党委政府的几路人马,开着皮卡车挨家挨户帮企业招工。 “石屯缺少优越的大环境,但在细节服务和人文关怀上更胜一筹。”李启辉的话,引起了石屯镇企业家们的共鸣。 祥盛彩印公司遇到资金困难,镇领导四处奔走,为企业协调了500万元周转贷资金;神农茶业遇上债务危机,镇领导协调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与企业共克时艰…… “扶持企业发展,镇里不仅做锦上添花的事,更做雪中送炭的事。正因如此,我们的企业才得以更好发展。”石屯本土规上企业茂旺茶业总经理杨茂旺深有感触。 从“垃圾村”到3A级景区 ——十位农村妇女引发的“美丽”故事 2015年11月27日,石屯镇松源村石圳自然村顺利通过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专家组验收。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冷冷清清的小山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村里四处是没有清理的垃圾。有一天,镇长曹斌到松源村布置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提出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石圳十个垃圾桶?” “垃圾桶给你们,卫生会做好吗?镇里要检查的。” “你们给就做。就算村里不做,我自己也会把卫生做好。”面对曹斌的反问,袁云姬很坚决。 很快,垃圾桶到位了。袁云姬和姐妹们聚集在一起,大家你一嘴我一舌。就这样,十个女人组成的“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成立了。没钱买工具、租施工设备,她们就自己拼凑;拆除乱搭乱盖,她们先从自家动手。在她们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2个月过去,被垃圾埋了多年的上千米沟渠重见天日,村头巷弄干干净净,石圳换了个样。 在理事会的打理下,石圳开始接受进一步的美丽手术:种植茉莉花、向日葵,建设30亩钢架葡萄大棚,铺设鹅卵石巷道,建起400米小溪护栏,美化绿化,建农家乐……周末,美丽的石圳引来了成群结队的游客。 2015年,石圳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是两年前的一倍,而村小组集体收入也由原来的“空壳村”增长到近18万元。 故事背后的故事>>> 袁云姬的初衷,是想找回儿时的记忆:石径通幽,古樟擎天,绿树成荫,穿村而过的小溪流水潺潺,宛若世外桃源。两年过去,石圳变得比记忆中更美了,袁云姬说,“这要感谢上级”。 早在宋代,石圳就已成村落,明清时期,这里建起了水陆中转码头,成为连接山内外的货物集散地,繁华了数百年。石屯镇领导看到了石圳的潜力,更看到了石圳的激情。镇领导不仅经常到村里指导、鼓励,而且帮助村里制订卫生保洁等六项村规民约,配套3万元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镇里还为石圳争取到了美丽乡村试点,从各级筹措到500多万元建设资金。 “村子美丽了还不行,还得让村民通过创业富起来。”为此,镇里把石圳作为乡村旅游景点来打造,请浙江一规划院作了专门的建设规划,还引导村里成立村民理事会,创办石圳湾旅游公司。 “沿承历史,尊重自然”。在县、镇两级的共同指导下,石圳保持了原有农村风味和乡愁,恢复了5个酒肆等特色商铺,新推出葡萄采摘、观光自行车骑行、沙滩排球、游泳亲水等休闲项目。这些项目投入多少资金、多久可以回收成本,都向村民公示,村民再筹集资金进行投资。引进的3家知名茶企,则按股权分给理事会,理事会再给村民分红。 “目前,村民自主投资的项目全部收回了成本,2016年开始就进入盈利模式了。”理事会副会长吴桂萍欣喜地告诉记者。 从“打工仔” 到“追梦人” ——一群农村青年的创业梦想 石屯镇有一座三层小楼,一楼的墙上有一幅漫画,画里,一个孩童正高高跳起,努力采摘树上长满的硕大果实。这幅画的标题是:为梦想而生。这座楼里经常通宵达旦的人们,就是石屯的“追梦”青年,一群在“互联网+”里搏击浪花的弄潮儿。 “我们想开一家小超市,但攒的钱总不够去实现梦想。”1991年出生的石屯青年范永细出嫁后,与丈夫周勋一直在伺机创业,可是哪怕开一家小超市,也得投入几十万,且尚不知能否成功。 2015年年初,范永细得知家乡建了青年创业园,租金连续五年免交,赶忙拉上丈夫一起回乡考察。明亮的办公室里,崭新的电脑等设备一应俱全,镇组织委员杨笔剑告诉她,只要拎包就可开启创业模式。 从一开始对如何将货物上架、下架等都一无所知的他们,现已熟门熟路——镇里不仅开办了培训班,还请老师傅带他们,甚至把货源都找好了,周勋卖的产品,就是中国驰名商标“茗匠”茶具。 “一个半月接了30单,作为新手已经不错了。”周勋说。他所在的创业团队,共有6个人、10家网店,在队长张荣斌的带领下,每个月有着40多万元销售额。 “这里不仅有平台,更有氛围、有方向。”石屯青年黄治茂也是个“90后”,在石狮、福州等地打了近四年工,业余也在关注网店。 2015年,黄治茂邀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回乡办了电商公司。“双十一”期间,他们售出了几千件服装,仅代工成本就要80多万元。 如今,和范永细、黄治茂等一起入驻创业园的青年有40多位。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创下了400多万元的销售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