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空气中弥漫着香甜 ——探访南平市建阳区上陈村百年古法制糖技艺 ①制糖师傅在给糖浆拉丝。 ②甘蔗榨汁,现在不用石磨了,用榨汁机。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7日 南平市建阳区潭城街道严墩村上陈自然村有一座运转了上百年的糖厂,古法制作蔗糖的技艺,至今在这座村庄里流传着。 上月26日,记者走进上陈村,只见青壮年村民们正为搬运制作蔗糖的材料忙碌着,老人们聚在一起晒着太阳聊着天,孩子们用一种“奢侈”的方式啃着甘蔗——蘸着热乎乎的糖浆吃,妇女们用花生、芝麻和刚刚出锅的糖浆制作点心。 寒冷的冬天里,上陈村老糖厂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息。制糖的日子,是全村人欢乐的节日。 传承的记忆 上陈村的古法制糖技艺已经延续了至少一百年,村里的年轻人有兴趣学,技艺娴熟的老师傅也乐得传授,每个村民都是上陈村古法制糖技艺的守护者。 即使现在已经可以用机器快速制作出蔗糖,超市里有各种包装精美的糖出售,但是上陈村一直“固执”地用古法制糖。 “我从小就习惯吃自己一勺一勺熬制出来的糖,外面买的糖吃不出这种味道。这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们不能丢,更不能让它失传。”村民张庆华说。 村民黄健说:“每年难得有这么几 天,全村人聚在一起制糖,约定俗成,年年如此,制糖让我们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自制的蔗糖还可以做出年糕、膨糕、芝麻片,在过年时用来祭祀祖先、祈福、招待客人,这样才能够表达我们的诚心诚意。” 制糖已有50多年的陈炳生老人,在糖厂度过了他的童年、中年。他说,会继续守着糖厂,让它一直运转下去。“以前可没有榨汁机器。村里有两个大石磨,我们的甘蔗汁都是牵着老黄牛慢慢磨出来的。”他的眼里满是回忆,似乎那个年代的场景就浮现在他眼前。 老糖厂早已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上陈村村民的记忆中。一边围着锅炉烤火、烤地瓜,一边吃糖、聊天……似乎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承载了村民一辈子的欢乐。 全村为熬糖 为了制出上好的蔗糖,村民总是细心挑选优良的甘蔗。上陈村种植的甘蔗有些“与众不同”。作为制糖的原料,这里种植的甘蔗根茎大、粗、硬,咀嚼困难,吃起来费劲,不如一般食用甘蔗口感好,但是用来制糖却再好不过,含糖量更高。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上陈村民将甘蔗种下,细心料理,施农家肥,甘蔗长得又高又壮。七八个月后,甘蔗长成,含糖量积累至最高。霜冻前,村 民早出晚归,团结协作,一星期之内便把全村甘蔗砍下,错落有致地堆在老糖厂。 在上陈村,家家户户种甘蔗,冬季一起到糖厂干活。制作出来的糖主要是自家吃,村民干起来用心,做出的蔗糖才好吃。老糖厂24小时连轴转,村民们也轮流接班,有条不紊。 天气晴朗,制糖的日子到了。全体村民被召集起来,把老糖厂里里外外洗刷一遍,两个灶点起火,百年老糖厂运转起来了。 古法制糖技艺采用的是流水线作业模式,流程分工明确,搬运甘蔗、榨汁、清理蔗渣、过滤蔗汁、熬蔗汁、冷却糖浆、切糖块等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一捆捆甘蔗被榨成汁,蔗汁流进过滤池里,过滤沉淀。把浮在上面的蔗渣除去,再把过滤后的蔗汁倒入锅里,开始熬制。 大铁锅是砌在一起的,排成两列,每列7口,共有14口。第一口锅离灶头最近,火最旺,可以快速将蔗汁煮沸。越排在后面的锅,火力越小,每列7口锅的温度都不同。熬制蔗汁,火候把控很关键,每口锅各由一个村民管理。他要不停地搅拌,仔细察看蔗汁色泽,掌握熬制、起锅、换锅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