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可服务农业每一个环节 大数据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但大数据是如何影响农业的发展呢?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大数据是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以及技术来解决农业以及涉农行业的具体和宏观问题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的概念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丰富了信息农业的内涵,对农业的影响将大大超过互联网农业,不但会进一步完善农业互联网,而且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3年,山东农业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成立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此机构针对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的需要做了大量研究。作为其创始人和领导者,温孚江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大数据可服务农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例如粮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现代育种及良种推广,土壤信息的变化与改良,生态农业的设计与发展,涉农产品市场监控及价格的预警,病虫害的预测、畜牧养殖业疫情的监控及预警预测,等等。” 但总体来说,他认为,农业大数据主要在三方面发挥战略作用。一是指导生产,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二是服务决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和指导服务,为企业生产、转型、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指导。三是预测未来,对农作物的生长态势和产量进行预测等等。如果所预测的“未来”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改变某些数据群,从而改变事物发展的“必然”,使事物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如人工降雨,通过改变一些气象数据(向云中撒碘化银),达到降雨的目的。 建立共享平台形成定期监测机制 大数据本身是没有行业之分,但在不同的行业应用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程郁认为,农业大数据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如通过卫星的摇感地图观察有没有耕地被侵占,对种植物进行监测,从而预测生长速度和产量。我国目前对农作物种植的面积和产量的监测通常不够准确,如果通过摇感大数据来进行有效监测,就不会出现各个部门隐报和虚报现象。其次是农业数据的来源依赖互联网,但主要数据还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发展现状,程郁认为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建设还处在起步期,问题和困难颇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农业的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网络覆盖率比较低,数据获取的公开透明度不高、农户农场参与数据获取的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是数据部门化,基础数据比较分散。单一的数据很难挖掘出有效信息,因此大数据的核心是对大量数据的整合。 针对《意见》中提到的“到2017年底前,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程郁认为,建立数据共享大平台要涉及到各个部门,最好有一个统筹机构,把各部门有效地调动起来,定期把监测的数据汇聚到一起进行整合。同时,建立数据公开共享机制,并对数据进行甄别,如哪些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是需要限制只能部门使用,以此来提高部门决策的准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