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12日 初冬,前往闽东柘荣县。到达当夜偶听友人说,离城五十多里有个石山洋村,见过的人都说那就是现存的一处桃花源,我一听就按捺不住了:“是吗?那还等什么,明天就去!” 次日,车往山里进发,果然一路美景扑面而来。虽说天气有点冷,但一进入云端高处,丛林山麓反而像遮风避雨的天然屏障,雾气冉腾,景色叠映,若隐若现,令人心怡。只见一弯溪水,缓缓而流;溪边山峦,仍是一派蓊郁浓绿。两岸菖蒲,黄绿相间,轻轻摇曳中,与林叶簌簌呼应,显现着不尽的野趣。行至半路,忽有几缕白色的阳光从云间洒落,照得溪水晶光四射,顿使林间生意盎然。之后,光点消逝,轻云淡雾又开始弥合,但迎面而来的仍是一幅幅景色愈转愈幽的画轴。这一切,与我梦想见到的景物是何等契合啊!然而,不论真景也好,梦景也好,甚而幻景也好,在我看来,都有一种潇洒出尘之美。 一路山峦,一路溪水。每到一处,即便是在有点清冷的风中,隐隐也都能听到飞泉溅落的珠玉之音,以及远处幽长的鸟鸣;每到一处,仿佛都有一双温柔的手,招我徜徉,留我驻足。果然,两小时后,桃花源一般的石山洋村便蓦然呈现了。 这是一个坐落在群山环抱里的盆地,层层叠叠的田园,栽种着庄稼,栽种着花果;在这里,有菜蔬,有鱼虾,有桑麻,有清心濯尘的竹林,有彩翠四射的荷塘,有朴实憨厚的老农,有灵秀聪慧的少女。一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景色。触目可见的仿佛不是敷着薄霜的稻茬,小灯笼般挂在枝丫上的柿子,游在水沟里的小鱼,飞过竹篱的翠鸟……而是色彩,是诗句,是惊喜。走着走着,人恍若梦中,心无杂念,只会一遍遍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这是在书上读到的景物吗?还是在梦中曾经见到的情景?当村口出现的一群牛羊挡住我的去路,鸡鸣犬吠在耳边响起,我这才恍然醒悟,这里是石山洋,也是我过去梦中也想结识的“桃花源”。在这里,我自然不会遇见那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公了,不过我遇到一个在园中锄草的村民。聊了几句,他自豪地告诉我:现在村路已经优化了,比过去好走多了;居住条件也改善了,但大都保持原样。他还告诉我,离村不远处有个龙井瀑布,又称九龙井,应去看看。我们即刻前去位于石山村西南部九龙井。果然又是一处好景:依山逐级而上的竟有20多个潭水,由飞泉垂挂蓄成。近前细看,那水质之澄鲜洁净,为我前所未见。整个九龙井景观,极具龙的特征,其龙首、龙爪、龙珠、龙须、龙背,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各级瀑布中,尤以龙寨桥瀑布为甚,宽10多米,落差60多米。远眺,仿佛两边高峻崖岸之间飞泻下一条宽大的银帘,水泛白色,飞雾腾腾,声响如雷。瀑布流经的河床上镶嵌着许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石臼,据说是由数百万年水流漩出的。陪同的当地人告诉我,这就是新开辟的景区,当时山上没有路,外人进不去。为了扩大景点,村人一合议,由一帮有经验的村民带着砍刀等工具,披荆斩棘攀爬进去的。一句话,九龙井隐秘又神奇的面纱,就是这样在新世纪初被村民亲手揭开的。 喜新也恋旧,这是当地人文化情怀中值得称道的地方。石山洋村的周围村落,至今拥有的几处不可移动文物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一处是风岐古民居,建于1740年,是闽东境内第二大单体结构古民居。该宅又称吴氏大宅,共有36个天井、5个大厅、12个小厅、108个花窗,由572根大柱搭建而成,整体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其木雕饰品,堪称精美绝伦。难怪许多建筑专家都把它称之为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另一处是溪口的永安桥,始建于乾隆年间(1863年),横跨石山溪两岸,桥面均以千斤重的条石筑成,据说是华东最大的单孔石拱桥。当我与向导来到此处,远远就看见永安桥似半轮明月飞卧于澄澈的溪流之上,水中清澈的倒影,与桥上桥拱“双拱合璧”,构成一幅完美的圆月图。令我惊异的是,未近桥身,就感觉到似有一阵清风柔情绕指,全身也好似浸染于一轮明月的天香风华之中。 古朴、美丽的石山洋,是你,让我应验了一个久远弥新的梦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