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化348精准扶贫机制起步,山区三明的扶贫开发亮点“闪耀”全省、全国。2014年12月,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如何建设,扶贫如何实现更有效的帮扶?出席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代表们对此给予了许多关注。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扶贫工作一定要扶到点子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市人大代表、建宁县溪口镇半元村党支部书记丁绍文说,而这个点子就是要探索多样化帮扶,缺什么给什么,而不能“牛头不对马嘴”。
扶贫跟着产业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产业的因子不可少。建宁县山清水秀,这里的水土孕育着高品质的水稻种子、莲子、黄花梨、黄桃等种植物。去年下半年,打造以建
宁为核心区域的“中国稻种基地”获得省上支持,水稻制种成为一个香饽饽的产业。如今,全县土地面积22万亩,其中12万亩进入制种的“行列”。
在丁绍文所在的半元村,全村2000多亩土地全部投入制种。依托村里种子专业合作社品种、技术等方面的帮扶,村里在家的几百号人全部加入制种大军,这当然也包括贫困户。“水稻制种的收益比单纯种水稻高多了,至少翻一番。”丁绍文说,许多贫困户依托这个产业脱了贫。
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对此,代表们建议:要突出产业扶贫,增强地区造血功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扶贫。
清流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算是把产业搬到贫困户家门口了。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合作社建立起了一个个小厂房,提供技术、资金、设备等给贫困户,贫困户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加工、制作豆腐皮。到年终,不仅可以拿到全年工资,还有分红。两年多来,合作社已经帮助当地100多名贫困户脱贫。
给企业一双“翅膀”,让他们带着贫困户“飞翔”。代表们建议:市政府要规划出台运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将产品初级加工向农村覆盖,推动全市产业触角向精准扶贫延伸,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扶贫试着全村推
“融合旅游抓农业、当做景点做产业”。市人大代表、清流县长校镇党委书记巫扬辉的发展经,当地人耳熟能详。而这就是他为推进整村扶贫所想出的点子。
长校镇工业鲜少,但地处灵台山底下的它,却带着一丝发展旅游的灵气。观光游、休闲游、采摘乐……巫扬辉引进了葡萄采摘园、金银花种植项目,再依托镇里原有的一万亩水果种植基地,让全镇1.5万人口,人人有事做。就拿甜美葡萄园来说,单单去年11至12月份,就付出了20余万元的工钱,而这其中有不少是贫困户赚得的。
巫扬辉建议,扶贫要尝试整村推进,确保贫困群众收入有来源,努力拓宽他们的脱贫路。
同样在清流,嵩溪镇元山村依靠种植鲜切花脱了贫。
元山村共有367户1440人,目前全村从事花卉种植的有202户,种植面积1376亩,花卉人均收入9098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2%。而在2007年,以水稻、烟叶为主要产业的这个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4200元。
花卉飘香,也让农民的生活甘甜如饴。如今村里村道平坦、环境清洁、几排徽派的小洋楼整齐漂亮……昔日的省级贫困村,短短几年间,变身为生态村、文明村。
在清流,25个省市县重点帮扶村正从“后进村”一步步往前迈。
扶贫围着“钱袋”转
沙县高桥镇官庄村的贫困户徐振炘一家日子越过越好了。去年他通过村扶贫担保基金向县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用于养殖土鸭和入股小吃店,目前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沙县高桥镇官庄村有贫困户38户99人,其中“缺资金”的贫困户23户64人。去年以来,官庄村由市、县农业部门补助20万元,在全省成立首个精准扶贫贷款担保基金,为资金紧缺、信用良好的贫困户提供扶贫贷款。目前,已发放贷款几十万元。
“贫困户要彻底脱贫,要有产业支撑,而对于能做产业却没有钱的,政府就得围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