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冬时节走进福建省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一排排白色民居上生动的畲族墙画给人们平添很多温馨。走在平坦整洁的村路上,欣赏清澈见底的绕村小溪,看到沐浴着冬日阳光的村民们的笑脸,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30年前,很多村民都散居在深山的茅草屋中,以种地为生。现在,这个以畲族群众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紫菜村。
喜安居
地处三沙镇西部的东山村共有5个自然村413户村民,其中畲族人口有1150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3。尽管东山主村依山面海、交通便捷,然而,罗五、胡家山、白岩里等几个自然村,却地处边远、偏僻的深山中,条件恶劣。
黑暗低矮的茅草屋冬天冷,夏天热,但是最怕的还是下雨。风吹、日晒、雨淋,茅草会烂掉,最多3年,必须重新换茅草。茅草屋里的村民们的生活更是穷困艰难。
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东山村调研后提出,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屋改造问题。
政府补助、社会集资、村民投工投劳,从1998年开始,东山村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和造福工程搬迁,采取精准扶贫的措施,对贫困户全面调查摸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补助标准。交通方便的本村群众居住的茅草屋就地拆除,在原址上新建砖瓦房,并给予一定补助;对地处偏远的自然村的群众,由政府出资,统一安排宅基地建设,集中搬迁至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东山主村。
勤乐业
村民们搬到山下,告别了茅草屋,但是离开原来的环境,怎么找到生活的新出路呢?这让一直生活在大山里以种地为生的畲族村民发愁了。有些老人甚至一度又搬回山里的茅草屋,继续种地瓜、稻谷。
要发展,靠“输血”更要靠自己“造血”。让搬出深山的村民安居还要乐业,关键要有稳定的致富门路。东山村党总支部书记钟祖钦开始思考:作为“中国紫菜之乡”的霞浦县,紫菜养殖加工一直是霞浦沿海乡村的主导产业。“地处海边的东山主村多年来就有养殖紫菜的传统。对从山区搬入的村民,由主村养殖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传授养殖技术。”他告诉记者。
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到户帮扶,各项精准扶贫措施下,东山村的紫菜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但销售市场不稳定、养殖成本降不下来、扩大规模缺乏资金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传统发展模式显然不适应紫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了。
2009年,在多方调研考察后,钟祖钦与村里的几位经济能人共同发起成立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团结村民共同发展之路。但对村民来说,合作社毕竟是个陌生事物,多数持观望态度,仅少数人响应入社。
2010年,根据合作社员的生产要求,合作社办起加工厂,对社员的养殖紫菜进行粗加工,解决了靠外运加工问题;2011年,从上海引进紫菜全自动生产线,彻底告别卖紫菜原料时代,通过精加工提高紫菜品质,大大增加了紫菜附加值;2012年,引进先进的太阳能烘干、检验设备,提高了紫菜产品的质量;2012年5月,针对养殖户购买毛竹难问题,合作社决定集体采购毛竹,仅此一项就为大家节省近100万元的养殖成本……
合作社带来的好处就是最好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要求入社,合作社员迅速发展到100多人。合作社注册了“淳盛”商标,实行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供苗、统一加工、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合作社
基地 农户
公司的运营模式,形成社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真正把大家的心连起来了,把大家谋发展的劲凝聚起来了。”钟祖钦说。
如今,东山村依托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大力推广紫菜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和紫菜加工业,全村养殖紫菜已达2000多亩,紫菜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紫菜1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
紫菜产业成了村里的主产业,但是浅海海域面积有限、受气候影响较大。2015年,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紫菜烂苗,东山村很多紫菜养殖户的收入大受影响。
为提升产业,钟祖钦在2014年就开始试验新型的玻璃钢撑杆深海紫菜养殖示范项目,在12米深的海域开辟400亩试验田。他介绍说,与传统的毛竹相比,玻璃钢撑杆具有抗风浪能力强、施工简单方便、使用年限长等特点,希望未来可以通过这个新技术带领大家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推动紫菜养殖走向更广、更深的海域。
新思路
交通不便导致贫困,那就帮村民集中搬迁;搬迁后谋生困难,就因地制宜,帮村民创造致富门路。精准扶贫,让东山村走出大山,走出贫穷。同时,脱贫致富绝非朝夕之功。
东山村有12户老弱病残愚特困户,绝大多数丧失劳动能力。不久前,村里将他们召集在一起开会,商量成立合作社,根据实行整村搬迁后有大量空地和荒山草场的条件,选择养牛、养羊的项目,将几级政府给予这12户的扶持资金集中,由合作社用于购买牛羊种畜,挑选相对具备能力的两人集中放养、管护。制定奖惩标准和分配比例,根据牛羊出售的效益,按一定比例给予饲养员相应的激励报酬;再扣除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留作村集体股份的一部分,余下的纯收入按12户人口比例分红。
钟祖钦希望通过成立“特殊群体合作社”这一精准扶贫的运作机制,可以有效地走出对一些特殊群体“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从2014年开始,东山村结合美丽乡村和畲村文化特色村寨建设,先后投入660多万元,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昔日贫穷落后的边远畲村,在精准扶贫的春风中,正嬗变成宜居宜业的滨海特色畲族村寨。全村人均收入从1998年的450元提升到2014年的10650元,翻了20多倍。
进入脱贫攻坚新时期,福建宁德市正积极谋划布局一系列特色农业和富民产业。东山村也在更新换代紫菜养殖的同时,巩固发展特色种植业,并加强对村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只有选对方向,集中力量,矢志不移,滴水穿石,才能让一个又一个东山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记者
钟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