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明确指出,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根据《意见》,将统筹制定和实施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疫合作。 而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农业对外合作应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农业对外合作模式将有哪些创新重点?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研究员何君。 谈对外合作农业投资流量增逾50% NBD:根据您的研究,现在我国农业对外合作是怎样的情况? 何君:总体而言,我国农业对外合作处于“稳中有进、稳中提升”的阶段。但是从企业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来说还亟待提升,一方面是我国涉农企业的整体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能与国际四大粮商竞争的实力;另一方面,农业作为周期长、自然风险高、受各国政治社会因素影响大的特殊行业,各类风险尤为显著,对企业实践带来诸多的不确定风险。 NBD:如果请您形容一下我国农业对外合作的发展阶段,2016年将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何君:如果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进行判断,我国2014年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接近8000美元,理论上进入了加大对外投资的发展阶段。根据我所完成的有关农业国际投资的课题分析结果,2009至2013年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金额达到49.49亿美元,5年间的流量平均增幅达到51.74%,远高于同期国内全行业总流量17.53%的平均增幅,且逐年稳定增长。另据不完全统计,2010至2014年我国涉农海外并购高达185亿美元,呈现井喷式增长。由此可见,新常态下以对外投资为代表的农业对外合作可谓进入了发展的快速扩张期。 谈模式创新重点围绕“三驾马车”展开 NBD:农业对外合作一般都具有哪些形式?如何形成农业对外合作模式上的创新? 何君:一谈到农业对外合作,人们往往会将这一概念局限于“多双边的农业对外交流”或者说农产品国际贸易,但是实际上,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新形势下的农业对外合作,从行动方向上包含农业“走出去”和农业“引进来”,二者应有机结合;从合作形式上则主要包括:农业双向投资合作、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外农业援助、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合作、以及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涉农领域合作等主要内容,各种形式之间既各自特征显著,又相互协调融合;具体而言,境外农业投资及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南南合作项目、援外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以及时时刻刻进行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都是主要的外在表现。 谈到如何形成模式上的创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就是要“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环节合作,支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推进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开展技术培训、科研成果示范、品牌推广等服务”,归纳起来就是加强境外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加强服务类农业对外合作、加强境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几个方面。 NBD:文件指出,要进行农业对外合作模式上的创新,您认为应当从哪些角度进行创新? 何君:个人认为,未来的创新重点应主要围绕农业对外合作的“三驾马车”进行创新发展,即围绕农业对外投资、贸易和援助等三大方面进行合作模式上的创新。一是投资领域,建议以加强对外农业投资带动境外农业全产业链有效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境外农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其中增强涉农对外投资企业的主体实力和全球竞争力、优化全球农业投资布局是关键;二是贸易方面,建议以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支持国内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外部支撑,其中合理谋划并对重要大宗农产品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的关系进行科学化、精细化、中长期研判和全球布局是关键;三是援助方面,创新以“南南合作”为代表的农业对外援助与合作模式等,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国农业发展经验”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