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5年1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根据中央精神提出了运用规模经营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保险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种畜渔业和种业转型升级等政策手段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政策手段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为探讨如何更有效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测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依赖什么因素的贡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方面着重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算法 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用来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分析体制(体制机制因素)、效率(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应)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M.Solow)提出,他对美国1909年至1949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研究发现美国人均产出增长率中只有八分之一来自人均资本的贡献,其余部分索洛则定义为“索罗技术进步残差”即全要素增长率。索洛也因此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创了定量分析技术进步作用的先河。索洛的研究发现使工业国家意识到技术进步是促使经济发展的“突击队”,政府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大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使用的生产函数形式主要有CD函数、CES函数、VES函数和Translog函数。测算思路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各个投入要素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弹性)和投入要素增长率,得出的差则为全要素生产率。 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区别与联系 自2002年以来,农业部每年都向大众公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所使用Translog函数测算。农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农业资本投入、劳动力和土地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6年数据作为基期,并根据各省产值指数计算出实际产值,再由名义产值和实际产值计算出各省份的价格指数,最后用价格指数折算出各省份实际资本投入。相应的,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从事美国以及全球分国别农业全要素增长率测算,测算思路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同。由于其测算范围广,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利用Paasche指数计算农业总产出,使用Geary-Khamis方法测算价格,使用购买力平价平减各国货币购买力差异。因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最终测算结果也会略有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