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高农业竞争力主要措施 农业竞争力,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论述,有的局限于农产品的竞争力,有的理解为农业产业竞争力,也有的理解为生产成本竞争力等。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述,结合我国农业实际,我认为,农业竞争力是一国农业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能力。农业竞争力是指农业产业多环节产业链的竞争。包括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所形成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为综合竞争能力。 加快提高农业竞争力,当前重点应抓以下六个方面: (一)补齐产业链短板,创新完善农业产业链。农业竞争是多环节的竞争。在生产端,重点实行规模化生产,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流通环节,要统筹农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构建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在加工环节,要延伸农产品下游深加工配套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过渡。 (二)发挥比较优势,创新调整产业布局。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依然存在,而且提升劳动生产率的边际成本较低、效益较高,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实现果蔬畜禽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东部地区,依托科技开展农业现代化生产,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应把“优、精、特”产品作为重点。 (三)创新探索特色农产品发展路子,深挖特色产品发展潜力。特色农产品是我国农业的一张名片,将是我国农业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各地区应找准地方特色,围绕各类特色农产品,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并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四)创新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检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应充分借鉴各国经验,推进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下功夫。 (五)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主体,龙头企业应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并对农民做好技术标准培训工作。龙头企业应尝试与农民合作社结成股份制联盟,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合作社为纽带,形成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连农户的经营模式。 (六)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规模经营的中坚力量。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目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概括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二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土地托管、组建合作社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构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资本化运营。 政策建议 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如下支持: (一)建立农业企业与合作社联盟的激励机制。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在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和农村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农业正在成为工商资本投资的重点领域。政府应当抓住有利契机,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结成股份制联盟。发挥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各自优势,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一体化。 (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最佳办法,应当允许科技人员使用、处置其科研成果,采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多种形式,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对有条件的企业应提高研发经费比例。 (三)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养殖小区、示范农场、出口产品及原料基地建设力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行优质农产品标签制。 (四)建立粮棉油糖等弱质产业的保护机制。在未来贸易谈判中坚持粮棉油糖现有关税税率不减让、关税配额不扩大、农业“黄箱”支持空间不削减。加强产业损害预警。针对因农产品进口竞争而受到损害的农业产业和农民应提供补偿性援助。 (五)建立对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当前重点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的基本知识培训。包括畜禽疫病和病虫害防治,节水、节肥、节药、节劳等关键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提高农畜产品质量有关技术,农产品的分级、处理、包装和产后营销等有关技能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