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3日讯(福建日报 吴旭涛) 阅读提示: 村里贫困,县里不宽裕,“无路村”要怎么办?柘荣县宅中乡蔡山村的干部和群众以干得助,带上干粮和锄头,肩挑手挖,先动起来。渐渐地,挂钩帮扶来了,专项资金也来了。14年修路历程,让蔡山村不再是柘荣最偏远的村,村里丰富的物产也有了“出路”。 有“路子”,却没有路 路,是柘荣县宅中乡蔡山村人祖祖辈辈的梦想。 这里是柘荣县最为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它距离宅中乡政府所在地15.5公里,距离县城47.5公里。曾经,蔡山村通往村外没有路,对当地人来说,要去县城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必须翻山过河,直到2007年,蔡山村才终于有了第一条土路,但始终难以解决货物运输问题。 回忆曾经没有通路的日子,年过七旬的老村干吴太绍表情凝重:“以前要出村都得走山路,陡的地方都快90°了,我们上下山都要靠拄着拐杖一点一点地走,有人摔跤是常事。过了山路,还要蹚水过河,到了下雨天,别说挑东西出去卖了,我们连路都走不出去。” 与此同时,宅中乡是全省油茶基地重点乡之一,蔡山村则是盛产油茶的大村,油茶和毛竹是蔡山人脱贫致富的希望。但长久以来,因山路难行,几乎没有商户愿意主动进村置换和收购,大量油茶无法外销。当地群众为了生计只能肩挑背扛一些农产品,到10多公里外的邻近乡镇换化肥和生活用品,或是多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到临近县市买些虾米和咸鱼回家储着,一吃就是几个月。 交通成了当地致贫的主要原因。回忆起10年前在村里的日子,老吴说:“家里的毛竹、木材等农副产品完全卖不出去,没什么经济来源,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了,我们还要向别人借鸡蛋和茶叶。进城看病难,孩子上学难,年轻人娶媳妇难……” 路,成为考验当地人的难题,也是蔡山村发展必须迈过的坎。从2002年至今,蔡山人“愚公移山”,开启了漫长的修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