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3日讯(福建日报 吴旭涛)
阅读提示:
村里贫困,县里不宽裕,“无路村”要怎么办?柘荣县宅中乡蔡山村的干部和群众以干得助,带上干粮和锄头,肩挑手挖,先动起来。渐渐地,挂钩帮扶来了,专项资金也来了。14年修路历程,让蔡山村不再是柘荣最偏远的村,村里丰富的物产也有了“出路”。
有“路子”,却没有路
路,是柘荣县宅中乡蔡山村人祖祖辈辈的梦想。
这里是柘荣县最为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它距离宅中乡政府所在地15.5公里,距离县城47.5公里。曾经,蔡山村通往村外没有路,对当地人来说,要去县城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必须翻山过河,直到2007年,蔡山村才终于有了第一条土路,但始终难以解决货物运输问题。
回忆曾经没有通路的日子,年过七旬的老村干吴太绍表情凝重:“以前要出村都得走山路,陡的地方都快90°了,我们上下山都要靠拄着拐杖一点一点地走,有人摔跤是常事。过了山路,还要蹚水过河,到了下雨天,别说挑东西出去卖了,我们连路都走不出去。”
与此同时,宅中乡是全省油茶基地重点乡之一,蔡山村则是盛产油茶的大村,油茶和毛竹是蔡山人脱贫致富的希望。但长久以来,因山路难行,几乎没有商户愿意主动进村置换和收购,大量油茶无法外销。当地群众为了生计只能肩挑背扛一些农产品,到10多公里外的邻近乡镇换化肥和生活用品,或是多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到临近县市买些虾米和咸鱼回家储着,一吃就是几个月。
交通成了当地致贫的主要原因。回忆起10年前在村里的日子,老吴说:“家里的毛竹、木材等农副产品完全卖不出去,没什么经济来源,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了,我们还要向别人借鸡蛋和茶叶。进城看病难,孩子上学难,年轻人娶媳妇难……”
路,成为考验当地人的难题,也是蔡山村发展必须迈过的坎。从2002年至今,蔡山人“愚公移山”,开启了漫长的修路历程。
先动起来,以干得助
虽然村民修路意愿强烈,但作为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当时柘荣县财政有限,乡里和村里也囊中羞涩。最初,受限于蔡山村的地形及技术条件,乡里并不支持蔡山村修路。
但村里人等不及了。2002年,刚刚回村担任村支书的金大兴开始召集党员群众开会,商量以炉兜村为起点,向蔡山村里挖路,希望大家有钱投钱有力出力。起初,只有他和另外七八名党员村干参与修路,每天风雨无阻,扛着锄头翻山越岭……
由于对路的渴望,渐渐地挖路队伍扩大到200多人。在金大兴的回忆中,那时候,大家天没亮就起床,带上干粮和水,翻山过河去炉兜村向蔡山村挖路。太阳下山了才回来。
当时60岁的吴太绍,早年由于交通事故导致身体残疾,但是有一身砌墙的好手艺。听说修路也需要砌墙,他二话不说,不计报酬到工地干了起来。“能凭借着自己的手艺为修路做点事,我很开心。”他说。
就这样,大家坚持了一年半,挖了1.5公里。过程虽缓慢,却引起了上级的关注。乡政府经过讨论后决定支持蔡山村修路,并向上级争取帮助。
2006年,根据当时柘荣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县环保局对蔡山村实施挂钩帮扶,并派干部跋山涉水2个多小时进村考察后,划拨3万元作为修路的启动资金。紧接着,县领导开始对口帮扶蔡山村,县直有关部门到村里现场办公,为蔡山村筹资27万元。
2007年,炉兜村至蔡山村5.2公里的机耕土路正式修通。
吴太绍始终忘不了9年前的那个春节。村民金家明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伙高兴啊,全村人自发筹钱,办酒席庆祝,当时在老金家整整办了五大桌。”
第一条路的修通,鼓舞了当地人。以先干起来,以干得助方式,蔡山村继续改善交通条件。
2008年,蔡山村至宅中乡西坪村的5.5公里的机耕路修通。
同年,蔡山村对“蔡西”路进行拓宽,获得省市县三级补助资金,机耕路路面实现了硬化。
2012年,蔡山至黄柏双岗洋2.6公里机耕路全面贯通。至此,蔡山村告别了宅中乡的偏远之最。
2014年,蔡山至炉兜村中段的必经之路——“炉兜桥”改造完成。
经过艰苦卓绝的开路历程,蔡山村从无路之村成为三面通车的建制村。“蔡山村召开过群众会议20多场次,群众无偿捐地近200亩,拆除房屋16间……没有全村人的无私支持,路永远修不成。”金大兴说。
山村有路,脱贫有望
蔡山村自从三面通路以后,群众不仅进出村方便了,而且不用再自己肩挑背扛农作物出去贩卖,商人可以上门来收购油茶、竹子等,进村谈农业项目的人也多了。
往年,村民徐金眉都在城关务工。去年,他和几个村民回乡合作建起了养殖合作社,主要种植油茶和养棘胸蛙,目前已种油茶100多亩,养棘胸蛙1万多只。“蔡山村本来资源就好,现在路也越修越好,我们对合作社的发展很有信心。”徐金眉说,现在已有三四十人计划加入合作社,大家都想干一番事业,脱贫致富。
修路,还在继续。
今年,柘荣县计划投资320万元,对蔡山至炉兜桥4公里的路基进行提升改造和道路硬化。目前资金已落实,道路建设处于设计阶段,将于近期开工。
“路好了,今后的生活也就有路子了。”岁月几经流转,老支书金大兴感慨颇多。“当初我们本想着能挖一里是一里,群众能少挑几里路都好,没想到后来能争取到那么多帮助,更没想到能把全程修完。”他说,没路的时候,凡是有点经济头脑和劳动力的人全都想着出村谋生,而那些无力出村的人即使贫苦也无计可施。现在三面的路都通了,村里的农产品有销路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便捷了,脱贫致富有希望了,好多人都在筹划着回来发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