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国萍 通讯员龚键荣)驱车从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盘山而上约18公里,就来到燕坑村口。宽敞平整的道路通到家家户户,整齐的楼房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生态鸡在山林间自由觅食……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在青山绿水间徐徐铺展。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穷畲村,在挂钩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近3年来争取各类帮扶资金近500万元,先后实施20多个扶贫开发项目,迎来“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转型。 这只是宁德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宁德全市上下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致力摆脱贫困、加快发展。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77万人下降到11.5万人。 搬迁扶贫 宜居又宜业 宁德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要破解生存发展难,只能挪穷窝。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宁德在全省率先实施“造福工程”。1994年,宁德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扶贫搬迁。20多年来,宁德累计建成造福工程新村(社区)600多个,完成搬迁33万人。其中,2.5万“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全上岸定居。 蕉城区漳湾镇鳌江村是宁德最大的渔业村,全村4700余人。过去,渔民们在岸上没有定居点,一家老小只好住进渔船,常年漂泊于海上。由于贫困再加上交通不便,连家船民看病难、上学难、生活难,一直过着极为艰困的生活。 直至2011年,鳌江村尚有连家船民近2000人的住房问题没得到解决。这年10月,宁德市委、市政府通过《关于实施“船民安居工程”的意见》,决定用2年左右彻底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遗留问题。 在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下,鳌江村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完成”的方式,逐步解决连家船民的安居问题。 造福工程还帮助群众改变思想观念、提高收入水平,彻底拔掉“穷根”。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曾有渔民上岸后因家庭困难而重回大海漂泊。为此,溪邳村设立救助基金和互助协会,并聘请水产养殖专家前来授课。去年,溪邳村创造了1.07亿元的社会总产值,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造福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至2018年,宁德将基本完成全市1022个偏远自然村共11992户49250人的整村搬迁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