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3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李宏图)“第二期‘一亩良田众筹计划’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平整土地,预计种植水稻800亩。”近日在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吕斯达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鉴于德化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泉州市派驻德化县驻村蹲点工作队筹划起农业众筹,并将其作为精准扶贫项目。
作为工作队的一员,吕斯达于去年7月来到春美乡梁春村,开展助村扶贫工作。他说,德化毗邻晋江、石狮和厦门等地,这些地方聚集了有较强购买力的消费群体,为德化农业众筹提供了高端的市场支撑。以“生态立县”的德化县,除了传统陶瓷工业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工业,污染少,生态好,这里的作物自然生长周期较长,可以充分吸收土壤营养,农产品品质高。
从稻米“走起”
工作队一到德化,就启动第一期“一亩良田众筹计划”。他们首先成立了一亩良田食材众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申请微信公众号,取名“舌尖上的德化”,然后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众筹计划,详细介绍地块的位置、种什么、怎么种等信息,再以一亩为单位,供认筹者选购。
吕斯达说,第一期推出了4款套餐。第一种套餐是出产200公斤大米,价值2800元;第二种是200公斤大米和5公斤泥鳅,价值3300元;第三种是200公斤大米和5公斤鲤鱼,价值3500元;第四种是200公斤大米和10只鸭,价值4000元。
“第一期共有80名认筹者,他们主要是金融从业者和教师,还有其他行业的工薪阶层。”吕斯达说,“为了孩子的饮食安全,年轻夫妇最乐意认筹。”
为了寻找合适的田地,吕斯达把目标锁定在人少地多的空心村,最终在杨梅乡云溪村物色到地块。“云溪村偏远,其常住人口不足100人,田地却有两三千亩。”他说。
合作社根据地块的肥沃度、地利条件,以及当下的市场行情,以250元至900元的不等价位,向云溪村农户租了100亩田地,并就地取材,聘请当地农民种植水稻。
“刚开始,担心经验不足,产量达不到客户要求,就多种了20亩,以作备用。”为提高水稻的产量,吕斯达还特地请来石狮市农业技术人员林金盾,指导农户种植水稻。“后来,多出的大米拿去零售,一部分在重阳节时赠给孤寡老人。”吕斯达说。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认筹者可随时到田头监督,也可以在收获季节自行收割,或是带家人过去参观,享受抓稻花鱼、稻田鸭的乐趣,让孩子体验乡村的农耕生活。
去年国庆节期间,第一期的众筹稻米上市,认筹者赖建筑约上3个家庭一道前来。“带着孩子在田里抓鱼、鸭,虽然弄得一身都是水和泥,但很有趣。”他说,“还有‘战利品’带回家。”
2.0升级版
去年底,随着“农哥进城”的诞生,德化的农业众筹有了升级版。“‘一亩良田众筹计划’是消费众筹,而‘农哥进城’属于双向众筹,既有消费众筹,又有生产众筹。”泉州市派驻德化县驻村蹲点工作队领队蔡伟忠说。
“种什么样的农作物比较有效益?这是困扰农民的一大‘种愁’。”助村干部吴泽华说,“而农民怎么种?大众消费者无从得知,这也成了‘众愁’的食品安全问题。”
农业众筹可直接预售稻米、鸡鸭、茶油等农产品,与客户先签约下单、预收款项,然后再组织中小型合作社、贫困户等帮扶对象进行生产。“帮扶对象必须按照合作社规定,遵循动植物的自然生长期,不添加任何生长素,之后由合作社统一回购。”蔡伟忠说,这样既化解了“种愁”,也消除了消费者的“众愁”。
“目前,合作社本着不盈利的初衷,保证收益平衡,经营所得用于田租、用工、生产资料等,以及日常运作所需资金。”吕斯达说,今年将发展30个社员,等今后做出品牌和规模化市场效益后,社员还可享受利润分红。
“稻米出仓,钱款入袋。”德化县上涌镇农民张德东高兴地说,以前大米售价每公斤6元左右,现在可以卖到14元,大大增加了种田的纯利润。
运行可持续
“一开始,周遭的民众都持观望态度。”吕斯达说,现在做出成效了,赢得了“两个认可”,一是消费者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认筹;二是当地老百姓的认可,更愿意把土地租给我们。
回想起众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吕斯达认为首要还是农田基础设施。抛荒地需要改良为良田,还要兴修蓄水渠、道路等基础设施,成本投入较大。
为了解决物流问题,合作社还与顺丰快递签订协议。顺丰快递同意在泉州全市范围内按原始价格的5至6折给予优惠,每5公斤大米的快递费大概8元至10元。
蔡伟忠说,在“农哥进城”的基础上,今后还将完善“党支部+驻村干部+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其中,“党支部”是指驻点村党支部和合作社成立的非公党支部,两者互相协作,整体统筹扶贫项目;“驻村干部”由分布在德化18乡镇的43名驻村干部组成,负责发掘所在乡镇的舌尖美味,并系统化组织安全、健康的新鲜好食材;“合作社”将作为扶贫对象的农户纳入其中,并组织培训,引导农户利用自然农法进行精耕细作;“基地规模”是经过严格考核的规范化基地,负责原产地、原滋味、原生态好食材的规模化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