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龙安村
瑞光堂
东南网3月17日讯(福建日报 筱陈)欣赏这座村落,如在欣赏一幅淡淡的山水画。村落依着翠绿的山峦,云雾缭绕;畔着梯田,一层一层的,从村落延向山脚。春寒料峭,田虽然还荒芜着,却也见层层青绿,其间还有霜冻后枯黄的芦苇。村落就是这样依着山畔着田,在云雾之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朦朦胧胧。
村落位于三明的莘口,它有一个好听的村名——龙安。对这座村落的兴趣,是在探访路上听着介绍而渐浓的。“小小永安县,大大龙安府,县官不来拜,抓来打屁股。” 这民谣流传至今,让人心生好奇。“小、大”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原来这个村落,是唐代李世民的后裔迁徙定居此处,此“府”非衙府,而是常说居住的府第。面对皇族后裔的府第,难怪永安县变成了“小小的”。
车拐过个大弯,可见一个村落挂在半山,房舍错落有致,黑瓦白墙,多以二层建筑为主,每幢楼的窗开的上下对齐。这房屋与大山融合,成了大山的一个部分。这种建筑风格,似乎在闽西北的农村还不多见,让人觉得典雅,质朴、规整。
车进了村落,刚下车,一股浓郁的古老乡村气息扑鼻而来。细雨落在青石板上,石板泛着油光。脚下的石板,随着日月的侵袭,已经有些支离破碎,阶梯也已经变得凹凸不平。路旁用石块垒起的墙祼露着,一块挨着一块,构成的图案让你感到那时工匠手艺的精巧。孤立的残垣断壁,无语地告诉人们这村落的历史和它曾经的沧桑。
沿着小道,到了村的祖祠——崇德祠。从祠外瞻仰祠内,“恪承朱训”“群英蔚起”“柱史延祥”等清代牌匾悬挂其上,走进祠堂边上的一间小屋,墙上贴着一张乡试考中的通知。时代虽然久远,但这张通知书没有随时代变迁而消失,而是依旧完好地贴在那儿,仿佛告诉人们它的依恋。祠边还有一块清咸丰立的禁伐碑,要求人们保护祠后山林,读着碑文,你会觉得那时人们就知道生态保护。祖祠前,雨水淅淅沥沥地落在半月池里,池的两端,各立一根石制旗杆,石杆中端,是一个如方斗的造型,杆端如笔,这旗杆,表达了耕读传家的意思。立于祠前,眺望村庄,这祠堂居于村庄的最高处,似乎表达了祖祠在村民心中的位置。
在村民的引导下,我们先后去了凝秀堂和瑞光堂,这是这个村落两处有名的民居。凝秀堂厚重的楼门造型之复杂,就让人感到这户人家的不同寻常,“凝秀”二字刻在青石板上。向导告诉我,凝秀堂始建于清乾隆中期,为元堡公和增鳌公父子所建,增鳌公之孙盛行公在一次征剿土匪战斗中战死,当地官吏为表彰其功绩,封其祖房‘凝秀堂’为‘龙安骑尉第’,以志纪念。走进堂内,堂内的木雕,镂空的窗花,十分的精美。还有摆放在廊道上的风车、石磨,看着这些,触动了心底的乡愁。从凝秀堂出来,又去了瑞光堂。在门口,认真地读了瑞光堂的简介:瑞光堂是一座清代古民居,坐西朝东,平面布局为南北椭圆形,为一进多排附厝合院式民居建筑,整座建筑由前门楼、二门楼、前厅、天井、边厢、正堂、左右各二排护厝及围墙组成。行走瑞光堂,最让人瞩目的还是精致的门楼的建筑,青石条建造的前门楼,青石上镌刻着“紫气东来”四个红色大字,一组弯弯的翘角伸向天际,进了前门,二门楼“瑞光”二字依稀可见,彩绘的翘角显得夺目,正厅门上悬挂“儒林第”和“骑尉府”匾额,虽年代久远依然光艳如新。只是时间的缘故,我们没有去细看瑞光堂内的每一间房屋,但即使是这样地走马观花,我已然感到瑞光堂气势恢宏。
行走龙安村,还有许多景物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敢当、私塾……还有那条没有见着的古驿道。
细雨中,我们驱车下山。望着层层梯田,我想象着,四季的变化,这梯的景致也在变化;我望着群山,云彩的变化,群山的景致也在变化,这一切的变化,让这村的景致也在变化。无论你什么时候到龙安,龙安都会那样静静地诉说它充满沧桑感的历史,它都会让你感到村落的静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