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表明,福建漳州地区出现原始瓷器的历史可上溯到青铜器时代;至宋元时期,这里已成为福建地区贸易陶瓷(即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的50处漳州地区明清时期窑址,毗临九龙江北溪的狭长地带绵延数十里,在今天窑址发现的窑炉、作坊和村落遗址,可见当年千百水碓、漫野窑烟的盛景。明清时期的漳州月港更是名闻海内外的商港;便利的交通使瓷业生产呈现一派日臻发达的势头,形成了与德化瓷相媲美的窑业体系。 明清时期漳州生产瓷器中最早的是一种被称作“漳窑”或“漳瓷”的白釉米色器小开片瓷器。曾作为地方贡品进献朝廷,并远销海外,被广为珍藏。清后期,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重心由福建沿海地区转移至广东潮汕一带,“漳窑”米黄色瓷器产地倍受兵燹灾乱,从此一蹶不振,并走向颓废,“漳窑”瓷器濒临消亡。“漳窑”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