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7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赖全平 谢灵劼) 黝黑的脸庞、朴素的装扮,卷起裤脚下地劳动,精耕细作,他像农民。 一顶草帽、一辆摩托车,城里工作,乡下干活,他与当地农民不一样。 他叫邹善林,今年60岁,宁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群众都亲切地称他“赤脚所长”。 26年来,他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活跃在田间地头,精心培育良种,进行试验推广,帮助群众增产增收。 每年到基地劳动超百天 1978年10月,从福建农学院果树专业毕业后,邹善林被分配到宁化县果品食杂公司工作,负责多种经营生产。1990年,他被调往宁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所”)工作,负责果树和葡萄的新品种培育。1998年,他任农科所所长,致力于果树、蔬菜、水稻等新品种试验示范及农技推广,隔三岔五往乡村基地上跑,成为名副其实的“赤脚所长”。 “看到当地有些农作物产量偏低,我要帮助乡亲们科技致富。”邹善林说,他每年都会重点选择一个点作为试验基地,种植薏米、辣椒、水稻等作物,培育新品种。如,2013年,他负责水稻和甘薯新品种试验示范,对100多个水稻新品种和52个甘薯新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适宜本地栽培的新品种,其中福宁薯12号、泉薯19号,亩产超5000公斤。 每次下基地,邹善林都会骑上摩托车,载着肥料及农机试验生产材料到村里,一待就是一天。长期与泥土打交道,什么时候该施什么肥,什么时候要摘芽、剪枝、喷药,他了如指掌,事必躬亲。他每次都热情地向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带动了雷广东、陈海生等一大批村民走上科技种植致富路。 “第一次下乡去基地,原以为只是站在田埂上指导农民做事,当我看到邹所长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脚下田插秧时,非常震惊。”90后张何树是农科所新职员,他被邹善林的行为所感染,也逐渐爱上了基地农活。 “从事优质品种选育,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邹善林坦言,农业是“露天工厂”,坐在办公室里哪能搞农业,他每年下乡进基地劳动均在100天以上,基地是他的主战场。 “翠薏1号”栽培技术全国示范推广 从2006年开始,邹善林致力于薏苡新品种“翠薏1号”的选育工作,对薏米的表现性状进行观察记录,为规范宁化薏米品种的种植和推广建立科学依据。2011年至2014年,“翠薏1号”在全省推广种植10.16万亩,平均亩产比当地品种增产44.36公斤,总产量近2.7万吨,增产4500多吨。2014年6月,“翠薏1号”通过省农作物品种认定。 2015年,邹善林全力做好“翠薏1号”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对烟后薏米和水栽薏米进行试验。“翠薏1号”成为当年三明市唯一被列入全国区域试验的优良品种,为国家薏苡品种鉴定、登记提供了科学依据。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邹善林的默默付出。他经常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基地劳动,在基地,有事没事,他总爱蹲下身子翻看叶片,认真测量,用手捏捏泥土,对那里的一切特别有感情。 “石壁镇20多亩试验基地,目前已完成排水、整地、清沟及土壤改良等准备工作,届时将种植薏米、辣椒、水稻等作物,进行新一轮的品种试验。”初春的田野,生机盎然,邹善林挽起裤管,又在新基地上忙开了。 “他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爱做事,会做事,做好事,处处起表率作用,带领团队精心培育良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谈起邹善林,宁化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张丽红十分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