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乡群众增收
——廖小军关心太子参产业科研工作侧记
太子参产业是我市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对群众增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委书记廖小军始终关心关注着太子参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六次深入从事太子参产业科研工作的“西岸生物”柘荣县太子参良种繁育基地实地调研,鼓励支持太子参科研推广工作,致力推动产业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关心关切的背后,是深切的爱农护农富农之心。
“看到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未来曙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产业。
柘荣县种植太子参历史久远,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全县90%以上农户种植太子参,太子参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柘荣太子参”1992年获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1年被国家授予中药材证明商标、200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柘荣太子参”是宁德市获得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太子参种植业成为柘荣县及周边高海拔县市的农业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在产业发展中,柘荣太子参也存在着种质退化明显、病害发生严重和部分农民乱滥用肥料、农药等问题。由于长期无性繁殖,农民习惯于卖大留小,以弱株甚至病株作种,以致种参逐年变小,亩产量下降。由于县内药业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不多,生产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延伸受到严重制约。受病毒病、叶斑病、白绢病、紫纹羽病和根腐病等病虫害影响,以及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波动大等原因,太子参产量锐减、品质降低,群众难以增产增收。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廖小军深入思考、力求突破的难题。2012年5月2日,在柘荣县调研时,廖小军指出,“柘荣一根参牵动全县”,太子参产业已成为柘荣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在制定标准、提升品质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建立“农工商医研”一体化发展新机制,进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他进一步要求,要全力组织科技攻关,通过科技创新,有效解决太子参因种植不当、滥用农药导致品种退化、濒临灭绝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太子参药性、药效深入研究,使太子参得到更多的推广应用,不断拓宽太子参市场渠道。
2013年6月13日,廖小军首次来到“西岸生物”黄柏乡川木洋太子参GAP基地田间实验室调研。1997年落户柘荣的力捷迅药业公司,是“西岸生物”旗下企业。其总经理应卫峰率领科研团队从那时起,致力于“柘荣太子参”GAP示范研究,并将目光瞄向太子参品种退化、病虫害增多问题,开展了太子参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和利用,脱病毒培养以及新品种培育。通过组建合作社与加盟户,不断提高太子参GAP种植面积,用GAP种植的经济效益起到示范作用,拉动更多的传统种植农户转移到GAP种植行列中来。柘荣太子参出现的参种退化,品质、亩产下降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廖小军详细询问了解公司研发、基地建设情况,并与基地负责人就太子参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交流。了解到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600亩太子参种植区,涉及农户1000多户,不仅提升了太子参产量和品质,还提高了群众种植水平,增加了收入,廖小军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他高兴地说,“今天看到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未来曙光,市委市政府要给予你们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以‘六个更加注重’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受2011年太子参价格虚高的影响,2012年农民种植热情空前高涨,以柘荣为中心,向周边福鼎、福安、周宁、寿宁、蕉城等县(市、区)扩张,种植面积呈几何式增长。
太子参种植面积的盲目扩大,让廖小军忧心忡忡。在“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中,他深入柘荣、寿宁、福安等地乡村调查了解思考,反复向干部群众提示市场风险,要求基层党委政府静下心来,用心做好指导引导工作,引导群众科学合理种植太子参。
2013年7月11日,市委市政府在柘荣县召开全市太子参产业发展现场会。廖小军强调,太子参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一大支柱、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撑、区域经济的一大品牌,太子参已经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不可或缺的大产业、好门路,成为我市尤其是柘荣县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但当前全市太子参产业因为群众增收愿望迫切而盲目效仿、种植技术落后、生产经营分散以及政府部门指导支持不够等原因,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要从更加注重风险防范、科技运用、尊重规律、技术培训、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等方面,以“六个更加注重”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与会者深入“西岸生物”的英山乡凤洋村太子参良种繁育基地参观,现场接受教育,廖小军对大家提出要求。他说,解决太子参产业面临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要注重用科学技术培育推广新品种、指导种植管理、指导采摘和初加工、提升品质。还要注重技术培训,把农民技术培训作为太子参产业发展最基础的任务来抓,开展农业“种养加”实用科学技术技能培训。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太子参规范化种植、初加工、科学用药、平衡施肥及耕作制度创新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在廖小军的推动下,市县两级进一步加大对太子参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从2013年起把“西岸生物”的科研工作列入省级或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化项目和医药项目,给予50-100万元的资金扶持;柘荣县进一步出台政策,每年统筹200万元,用于太子参规范化种植推广、太子参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与研究、产业人才培养等,对相关科研工作进行大幅度奖励,并从人才引进、土地流转、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对科研推广工作予以支持。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西岸生物”此后成立福建柘参种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太子参及其他中药材种苗的科研工作。凤洋村种植基地也从661亩扩大到1100亩,并采取委托等方式进行推广,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肥料等,委托给群众耕作。柘参种业公司还在柘荣建立了太子参药材加工厂,统一收购加工、统一销售,带动柘荣太子参的销路。
在省市县的支持下,“西岸生物”作为项目主要实施单位,实施了《“柘荣太子参”GAP研究及示范》《太子参规范化种植研究》《太子参优良种质评选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等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有效突破了良种繁育、规范种植、病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总结出的太子参生产操作规程(SOP)成为指导全国太子参生产的标准规范。
通过多年的扶持培育,柘荣太子参目前已基本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品牌化和加工产业化,并形成了从药品、饮料、家庭药膳,从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等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体系。2015年,柘荣县太子参种植面积2.3万亩,户均种植1.2亩以上,产量约3900吨,产值达3亿多元,产销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全县太子参种植农民户均稳定收入1.5万多元。
“要进一步做到重视、扶持、推广、提升”
3月31日,廖小军又一次来到路陡偏远的凤洋村良种繁育基地调研。沿着山腰新辟的崎岖的碎石路,他与“西岸生物”负责人应卫峰一路察看太子参新品种“柘参三号”的生长对比情况,询问科研推广进展和当前国内太子参行情、其他主产区生产情况等。
了解到基地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训中心、厂房以及配套的水利设施、灌溉系统等,而且“柘参3号”太子参种获得国家非传统农业种源认定、其他适合当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研究也获得良好进展,廖小军非常高兴。他充分肯定应卫峰带领科研团队从1997年开始扎根柘荣县,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从事太子参品种创新、质量提升和成果推广,为带动群众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感动地说,应卫峰身上体现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科技带动、创新创业,帮扶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他们的实践带动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使群众种植从传统变科学、粗放变精细,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这也是农业综合开发转型升级的实践、农业种子工程的应用、农村绿色发展的探索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并希望公司进一步起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技术、品牌、市场的优势,突破技术难关,带动群众科学种植。
“下一步,市县两级要继续关注‘西岸生物’发展,要进一步做到重视、扶持、推广、提升8个字。”廖小军嘱咐柘荣县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进一步研究探讨支持“西岸生物”科研推广工作的政策。他说,“西岸生物”还在创业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共同来推动柘荣太子参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搞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在科研发展的关键节点,廖书记都不辞辛劳、亲自过来看进展。无论是实验室种子研发、大面积推广试种,还是新品种认定、产品投入市场,廖书记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与支持。”谈到地方党委政府对企业科研工作的支持,应卫峰充满感激。对进一步开展好科研与推广工作,他充满信心——“2016年,是我们研发多年的产品投入市场的关键年。我们坚信,‘特色产业的未来曙光’一定会成为引导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朝阳。”(记者
吴建明 杨菲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