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种植了4万多筒食用菌,可增加收入4万多元。”近日,正在田里采收木耳的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焦岚村贫困户陈金华对记者说。 在莒口镇,像陈金华这样的贫困户有400多户1290多人。近年来,当地三成以上贫困人口因为种植食用菌脱下了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好项目敲开致富门 “茶布村大部分农民都以种植水稻以主,冬闲后大部分的田地都空着,村支委就想方设法引进好项目,为贫困户脱贫致富。”莒口镇茶布村党支部书记王懿旺向记者说道。 2014年6月,通过多次外地考察,王懿旺和村主任徐际燕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和部分村民一起创立了建阳茶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木耳、香菇都有种过,但因为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不好卖。”茶布村贫困户丁振斌至今还记得,最初种植菌菇经常苦于销路不好,只能“望菇兴叹”,现在加入了合作社,不愁卖了。 合作社的成立,引进销路很好的茶树菇、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种植技术,一下就解决了农民们的忧虑。 “去年我种了1万多筒木耳,今年增加到3万多筒。”返乡不到2年的茶布村村民章荣明如今已经是种植大户。 走进茶布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运送木耳、茶树菇等食用菌的车辆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到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合作社成立不过1年多时间,去年底,社员人数便从成立之初的108人增加到了150多人,其中,贫困户占30%以上。我们不仅引入茶树菇、木耳、香菇等种植技术,还自己生产培养基。”徐际燕说。 小资金撬动大产业 “输血式的扶贫已经行不通,在有限的资金下,我们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帮助,找到造血扶贫之路。”莒口镇分管农业的武装部部长吴明清说。 为了鼓励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种植食用菌,镇党委政府实施了林业资源就地转化战略,把食用菌作为该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茶山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先借后还、统一收购对外销售的方法,调动贫困户生产热情。对返乡创业的贫困户,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茶布村经济困难户丁立清在外打工17年。“刚回来的时候,看到大家都盖上了新房,我也想种植食用菌,可是没钱、没技术。”他说,“没想到合作社给我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我当年就种植了1万筒。”2014年底,丁立清开始种植食用菌。“我指望着把这1万多筒的木耳全部卖出去,这样不仅可以把欠合作社的钱还上,还能把家里的房子翻新一下。” 除了技术支持和优惠提供菌袋外,茶山合作社还向银行缴纳了10万元的风险抵押金,给没有资金又想扩大生产的农户带来希望。 “有合作社的担保,今年我贷款了3万元,将我种植的黑木耳增加到6万筒。”同是外出务工返乡的村民章荣明说道。 茶布村的叶某年轻时游手好闲,进过监狱,搞过传销,债台高筑。2014年,叶某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开始种植木耳。2014年,合作社担保,他贷款5万元,种植的木耳增加到5万筒,当年,就获利7.5万元。 政府的扶持、合作社的帮助,让像陈金华一样的400多户贫困家庭靠食用菌挺直了腰杆,摆脱了贫困。 新技术脱掉贫困帽 “快过来帮我看看木耳有没有问题!”日前的一天,合作社技术员一大早就接到茶布村村民丁立清的电话,他立即赶了过去。 为确保食用菌产量与品质,茶山合作社定期聘请农技人员,集中办班和现场指导,大大提高农户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统一向村民提供接好菌种的袋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等工序全部由合作社严格按技术规程统一完成。村民拿到袋料后只需管护与采摘就行了。技术程序的简化,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对食用菌的种植。 “我们用的都是生态环保的材料,其中使用的木粉,都是由稻谷壳等制作的,还使用环保锅炉蒸汽灭菌,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每个月都有许多外地人前来交流学习。”合作社技术员徐际燕告诉记者。去年茶布村销售食用菌50吨,2016年有望突破150吨,今年还计划在淘宝和天猫商城上建立网上商店,拓宽销售渠道。 “2013年,全镇食用菌产量3000万筒(袋),2015年就达到7000多万筒(袋),同时,食用菌种植带动全镇人均增收2000余元,有30%的贫困户依靠种植食用菌摆脱贫困。”吴明清高兴地说。 “这些年,莒口镇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引领下,当地农民以专业化生产为纽带,组建起了农机、葡萄、食用菌等各类农业合作社,各个专业合作社注意将贫困户吸纳入社,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带动他们一起致富。这种造血扶贫方式应当成为今后精准扶贫的新趋势。”莒口镇党委书记黄洪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