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进城”风生水起 小陶镇的“村晚”办得红红火火,到市里演出,实现了从文化下乡到文化“进城”的华丽转身。其实,在永安,除了小陶“村晚”,文化“进城”的现象正风生水起。 每到春节,永安市槐南镇槐南村的古戏台上,总是热闹非凡,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欣赏一场属于自己的传承了千年的古戏——“做场戏”。 “做场戏”就是一场“平安戏”。每年农历正月,在外打工的村民们都回家了,村里的长辈就组织子孙们表演这种戏,祝愿全村人每年都平平安安。每次演出大约需要演员40名,都是由村民扮演,演员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才12岁。 “‘做场戏’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我们也就在村里演一演,自娱自乐一番也就完事。”该村老年协会副会长黄圣科告诉记者,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在永安文化部门的牵头下,“做场戏”每年都有一次进永安市演出的机会,正因此,村民们对演出的热情空前高涨。 不仅如此,他们表演的“做场戏”还曾作为福建的古杂剧代表之一,获邀在福州亮相。演出获得了海峡两岸知名的南戏研究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场戏”送进城,让城里人切身感受到农村文化。在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同样传承着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腔戏,也在每年元宵节期间,被永安文化部门应邀进城演出。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进城”的机会,永安市文化部门还牵头将活跃在永安各乡镇农村的戏曲、民俗活动等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在节庆活动时,有选择性地安排农村的节目进城展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