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村的鱼水情深 91岁的陈能清,是荷花村当年儿童团的团员,老人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见到红军的场景。 “当年我只有9岁,看到浩浩荡荡的红军一点也不害怕,瞪着眼睛盯着他们看。”陈能清回忆说,一位红军叔叔见他长得可爱,一把将他抱了起来。正是这一举动,让小小的陈能清觉得红军特别亲切。 在红军的支持下,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在荷山村成立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农会、赤卫队、儿童团等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很快取得村民的信任。 陈能清加入了儿童团,协助红军送情报,跟着红军唱红歌。当时荷山村村民一共400余人,参加赤卫队、儿童团的近70人。 红军驻扎在荷山村,老百姓们主动拆掉自家的门板给红军当床,送稻草给红军防寒抗冻,还自发捐食物、捐盛器,帮助红军安顿下来。 过去,村里只有一口井。红军到来后,井水不够用,两名红军战士在地势较低的下尾厝又挖了一口井。后人立碑纪念,将村里的两口井命名为“红军井”,至今村民仍饮用红军井的水。 在荷山村红军医院遗址,一堵重建的墙砖上,“红军医院”四个字依稀可见。“当年这是村里的一户大户人家,出过秀才。红军到村里后,房子就腾出来作为红军总医院。”陈秉火说。 医院占地面积约874平方米,中央红军东方军解放沙县县城时,将受伤的指战员转移到这里实施救治,最多收治过几百号伤员。当地老百姓自发捐草药,帮忙运送、护理伤员。 当时,荷山村村民陈能茂一直和红军保持密切联系。1929年,他引进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到荷山开展秘密活动,1931年又协助红军到荷山建立秘密基地。1934年,红军中央军进驻荷山,陈能茂主动将自家房子提供出来,作为红军的造币所。红军在这里制造苏区货币,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在荷山村,至今保留有2座红军墓。其中一座位于荷山村后登山“狗叫梨”树下,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由墓坪、墓台、墓碑、围垅、扶手等组成,四周草木葱茏,墓地干净整洁。 一路跟随着记者采访的陈能清老人,一到红军墓前,就激动地一边比划一边诉说着当年的往事,瞬间红了眼眶。 陈能清说,当年上万名红军经过激战,当场牺牲的和经医院救治无效牺牲的人数达1000多 人,很多红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老百们便自发将自家的棺材捐献出来,安葬了这些牺牲的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