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寿宁县有关部门获悉,省委组织部派驻寿宁县下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守福,成为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并在网络投票阶段中获得40944票,位居奋进奖类16名候选人的第四名,下党村也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地处闽东山区的下党,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过去,下党是一个无公路、无电灯、无自来水、无办公场所、无财政收入的“五无乡”,通往四个毗邻乡镇都得徒步10多公里。 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从寿宁县城关出发,原先最快也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现在1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当年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笔直宽敞的“小高速”。 走进下党村,村落依山而建、呈梯形分布,村内的古民居乌瓦黄墙、鳞次栉比,布局错落有致。山水之间,木拱廊桥横跨其间,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美景。青山绿水,已成为下党村的一个“聚宝盆”。 自驻村工作以来,曾守福实践“一心二业三推动”的思路(即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抓住茶叶和乡村旅游两个主产业,推动村财和村民增收、推动互联网思维在乡村传播实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行党媒精准扶贫新模式,把下党村打造成全省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在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曾守福还因地制宜,打造扶贫定制品牌“下乡的味道”,开启消费扶贫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全流程可监控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带动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村财收入达20多万元,实现村财零的突破。 用“旅游总体规划”制定脱贫发展思路 下党村山川秀美,生态保持较好,溪流蜿蜒,水库风光旖旎。人文资源独特,下党乡是1989年到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唯一挂点联系的特困乡,曾三次披荆斩棘深入下党乡现场解决发展难题,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倡导推动“四下基层”,为下党乡注入致富源动力,留下了“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党村有中国第一古廊桥——下党村銮峰桥,国家级保护文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文昌阁、红军洞、王氏宗祠、八角仙殿、“百口同居”、“五代同堂”、“功在家园”、“三槐堂”等文物古迹。此外,下党村外村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村落。这些独特的优势,让曾守福想到是发展乡村旅游。 “要想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要有较高水准的旅游规划,必须要有旅游基础设施,必须对脏乱差的村庄进行整治,必须引导群众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必须有钱来建设,必须要有示范点来引领,必须……太多太多的必须,真的好难,钱在哪里,路该怎么走呢?”这些曾一度困扰着曾守福。重重困难面前,曾守福首先想的是把下党外村整个古村落以规划立法的名目保存下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坚持“修旧如旧”的规划思路,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开发。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连续5个星期16次跑到福建省建设厅村建处,请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回到村里,曾守福迫不及待地收集有关下党村风光、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照片和文字信息,连续3个晚上加班到深夜,终于在文件要求时限的前一天把文档材料传回乡政府和县建设局走流程进行项目申报。几经波折,在专家的严格审查下,目前下党村不仅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目录,而且所做的规划也通过专家评审,300万元的项目资金也在2016年初下达。 今年,专门聘台湾请景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业规划团队进驻下党,借鉴台湾乡村旅游理念,加大对红色新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断提升“下党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开展咨询、策划、设计、培训等指导工作,策划推动下党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以旅游为着力点,精准规划扶贫蓝图:提出“红色下党,大梦启航”的口号,以打造“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为定位,结合闽东特色文化传统建筑,打造集“习主席精神展示、党性教育基地、中国传统村落、传统工艺古街”为一体的“红色新地标扶贫旅游示范区”。 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6+1”旅游发展规划,即建成一个游客服务中心,6个项目:一个停车场、一条路、一批民宿、一批厕所、一座廊桥、一批农家乐。 截至目前,下党村已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古村落民居立面改造、景点开发、绿化整治、古道修复、亭台楼阁布设等项目,完善建设了下党人家(下党宾馆)、85民宿、农家乐等服务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