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定制茶园模式”,推广扶贫工作经验 2014年7月,省委组织部干部曾守福被选派到下党村挂职第一书记。多番调查后,他决定打造扶贫品牌“下乡的味道”,推出600亩扶贫订制茶园,并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 怎样利用好下党村优越的生态条件?围绕这个话题,曾守福没少和这群返乡年轻人彻夜长聊。结果还真聊出了新思路——“不卖茶叶卖茶园”。首先,组建福山水聚茶园合作社,村社联营,群众以茶园入股,再把茶园改造为生态茶园。然后再将茶园整体打包,通过大城市中的销售团队,以定制茶园的方式,出售给高端客户。 曾守福认为摆脱贫困,最怕的是“思想贫困”。下党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等、要、靠”思想严重,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等。“要想摆脱贫困,必须要结合下党村的特色优势,探索出一条‘造血式’扶贫道路。”曾守福说。 2014年10月30日,下党村与南安市蓉中村签订共建协议,通过结对帮扶,推广蓉中村致富经验。“先富起来的地区,有责任拉贫困地区一把。”南安市蓉中村党支部李振生书记说。几经考察、商讨,策划实施了“福山水”消费扶贫项目,在中国首创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下党村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茶园主要以一年一亩2万元的价格买下茶园,合同定期5年。买下茶园后,茶园主将把茶园的生产交给专业的合作社,并每年收获固定回报。 “茶园卖出去了,茶叶也跟着卖出去了。”正是这个理念,让曾守福想出了扶贫定制茶园的模式。模式确定后,他找到北京一家品牌策划公司合作,负责项目的推广和销售,“福山水·聚茶园”成为扶贫定制茶园的品牌名称。 可是山路十八弯的小山村,是茶产业发展的一道天然障碍。为了“定制茶园”这个项目快速健康发展,规避山区信息闭塞的劣势,曾守福联系上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双方探讨后迅速达成共识,即利用广电网络的技术和平台优势,为下党村茶产业量身开发了可视化应用项目。 短时间开发、施工后,村里的茶园、茶厂装上了几十个高清监控探头。茶园主无论身在何地,都可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看到茶叶种植及生产加工情况。 福建广电网络还在导视频道等宣传平台上大力推介下党茶叶,并将其放入广电网络互动平台的电视商城和手机微商城,实现线上线下、全省全国同步销售。在打造茶园可视化系统的同时,福建广电网络花大力气和大投入,对下党村进行了数字化和双向网的改造,将光纤铺设到了山村。这回,下党村打通的,可是与整个世界联系的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发挥“互联网+TV”的优势,福建广电网络为贫困地区订制的智慧云平台,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力助推器。 “现在我们去北京上海推销茶叶,直接通过手机向客户展示实景。”下党村村民主任王菊弟说,“我们底气足了,客户也觉得可信,订制热情高了。” “广电网络有用户资源、网络技术和宣传平台,加上党媒的公信力、传播力,这些都对我们的茶业产销很有帮助。”曾守福说。 参加了扶贫订制茶园项目,茶农王光川高兴地发现,茶叶销路不愁了,价格还上去了,每公斤茶青从原来的均价4.8元增加到了20元左右,每亩茶园能多增收3000元以上,较往年翻了一番。 今年,下党村群众收入仅茶园一项就增收4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今年下党村产销高山生态茶叶将破历史新高,预计可达2.5万公斤。 通过“定制茶园”成功的发展模式,下党村王明诚、王培根、王明亮、王林典、杨水平5个年轻同伴返乡创业,去年,他们联合投资300万元,注册成立兴农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和星农畜牧专业合作社,在位于寿宁县下党村离村6公里的峰门山开发荒芜田地建设家庭农场。现已建成宿舍管理楼1座,标准羊舍2座,鸡舍、鹅舍5座,养殖野山羊300多只,土鸡3000多只,土鹅2000多只。王明诚说,“我们看中家乡的好山好水,加上村里推广定制消费扶贫项目,有政府的支持,不愁销路,我们只要专心把农场办好。” “故土是每个人一生离不开的精神家园,一个村的贫困和一个人的贫困一样,如果缺思想、缺资源、缺行动,就会没落、凋敝,直到被遗忘。”这是曾守福在工作日记中写的感言。 曾守福坦言:驻村两年多来,这段工作经历将成为自己人生一段珍贵的记忆,“诚信、质朴、原生态”是我这两年多来一直百说不厌、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不仅对村办集体企业,而且对村干部和村民也是如此灌输,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能让落后的山区有些改变就足矣! 曾守福感慨表示: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都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尽管很多曲折和委屈、不解和阻扰,有泪水和心酸,但更多的是感动和欢笑。孤独的行走中始终坚持内心的原则和底线,把“修旧如旧、记住乡愁、产业兴村、旅游旺村”的驻村目标牢记心中,并努力践行“一心二业三推动”的工作思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通讯员 何家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