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头村航拍图 苏思文正在查看杨桃。 贫困户到波尔山羊养殖场务工。 回乡发展电商的方丽洪正在打包云霄枇杷。 东南网3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王一雄 文/图)在本期助村出镜的,是云霄县马铺乡峰头村。 峰头村,因其水利文化而为外界所熟知。位于漳江上游的全省第二大人工水库——峰头水库就坐落在这里。作为云霄、东山两县的重要水源地,峰头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但长期以来,生态资源优势并未有效发挥,龙眼、荔枝等曾经的支柱产业日渐式微,广泛种植的杨桃缺乏足够的品牌号召力,看不到前景的峰头人相继外出务工。峰头,日益陷入凋敝。 2014年,有志于改变村庄面貌的省派驻村干部苏思文来到这里,带领峰头村民启动了乡土再造的计划。他的思路是,内生于本土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或为峰头带来新的业态。立足本土生态优势,打造峰头牌“生态特产”,为旧村注入产业新动能。从羊粪里长出的杨桃、牧草扶贫、波尔山羊等便是第一批成果。 守着好生态过着穷日子 助村之初,苏思文对全村进行了一次调研。让他意外的是,因大型水库而名声在外的峰头村,竟是一副凋败的模样。 “村庄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薄弱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里缺乏特色产业,村庄发展欠缺足够的动力。”村支书方福建说,上个世纪90年代,峰头曾广泛种植龙眼。但2000年后,龙眼市场逐渐疲软,每公斤收购价仅有几毛钱。如今,曾经的创收支柱无人问津,大量龙眼林处于抛荒状态。 眼下,和周边的村庄一样,杨桃成为峰头最主要的农产品,全村种植规模超过2000株。最初,村里引种的是市面上常见的酸杨桃,之后从台湾引进甜杨桃品种。尽管品质不俗,由于缺乏品牌推广,峰头杨桃的名气远不及临近的下河村。 “峰头杨桃卖下河,下河杨桃卖全国。”方福建说,一到旺季,下河杨桃往往供不应求,峰头杨桃只能作为“递补”销售,产业效益有限。 “除了生态优势,峰头几乎没有产业基础。”苏思文的论断,印证了官方数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省级扶贫重点开发村,峰头村村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集体收入为零。 谈及村庄落后的局面,村民大多将其归因于峰头水库的开发。“上个世纪70年代,为支持峰头水库建设,近400亩水田被征用,大量土地被淹,人均耕地面积急剧萎缩,青壮年不得不外出务工寻求出路,本地产业逐渐荒废。”峰头村村主任方少靖表示,全村劳动力1400多人,如今近900人在厦门、广东务工,村庄日益空心化。在走村入户时,苏思文听到的最多声音,是近乎宿命论的观点:“我们村要发展经济?不可能!” 如何帮助村民再造乡土?来自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苏思文,引入了管理学上的SWOT分析模型,对峰头村进行把脉。 他认为,峰头村的优势在于生态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村庄距离县城不过10余公里,且毗邻高速公路。只是,长期以来,生态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村庄的劣势则在于底子薄弱,土地资源稀缺,村民思想固化消极。在绿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蔚然成风的当下,作为后进生的峰头村,并非没有逆袭的机会。问题在于,如何做到差异化竞争,产生品牌效应。 因地制宜打造“生态特产” 最终,峰头村确定了乡土再造计划的关键词:因地制宜、生态、特色、品牌。因此,除了推广垃圾不落地工程、改善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外,苏思文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如何升级优化产品,发展农村经济。他的思路是:“立足峰头村山清水秀、生态宜人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的高优农产品,把优美的生态环境转化成优质的生态产品。” 被业内誉为“肉用山羊之王”的波尔山羊,是第一个被引进的项目。去年,在村里的支持下,80后新农人方丽真作为第一批返乡青年代表,从厦门回到峰头村,并从山东引进了一批波尔山羊,在村里成立丰达园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波尔山羊体型大,生长快,繁殖能力强,产羔多,屠宰率高,产肉多。”方丽真表示,按照当前的行情,波尔山羊经过7个月的饲养后便能达到40公斤重,每只售价仅3000元,利润可达1000元。目前,合作社种羊存栏量300头,菜羊出栏量600头,并为峰头村民提供了8个就业岗位。 由于南方地区鲜有养殖先例,方丽真在创业之初遭遇了技术瓶颈。羊羔在潮湿的环境下水土不服,出现早产、夭折、存活率低下等现象。在技术攻关过程中,苏思文牵头从福建省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引进巨菌草。 巨菌草是福建农大的重要科研成果,自1983引进中国后,经过20多年才培育出适合我国气候土壤环境的草种。作为高优草种,巨菌草植株高大,抗逆性强,粗蛋白与糖分含量高,已被广泛运用于牛羊、鸡鸭、草鱼养殖以及食用菌栽培与水土保持领域。 巨菌草不仅为波尔山羊提供了优质的食物来源,更在峰头村延伸出了“牧草扶贫”模式。按照波尔山羊的养殖规模,至少需要80余亩基地提供稳定的牧草来源。为此,去年5月,峰头村委会、丰达园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与29户精准扶贫户签订三方协议。 “村里为扶贫户争取牧草种植资金补贴,合作社提供草种,贫困户利用村里的荒山、坡地种植巨菌草,合作社以每公斤0.4元的保护价全额收购。”苏思文表示,巨菌草种植一个月即可采收,之后每半个月收割一次。目前村里的巨菌草年亩产15到20吨,每亩可为贫困户带来超过6000元的收益。 生态循环理念,也在峰头村的产业开发中得到了运用。“我们收集波尔山羊的粪便,将其作为生态肥,用于杨桃日常施肥,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苏思文表示,“从羊粪里长出的杨桃”的故事便出自这里。如今,“峰头羊桃”已经成为峰头出品的新品牌。 发掘乡土文化,植入新兴业态 有了“生态特产”,还需要打通市场销路。农村电商,开始在峰头村起步。“尽管村淘等农村电商平台已遍地开花,但工业品下行占据了更大比重,只有推动本土农产品上行,才能真正激活农村经济动力。”苏思文认为,这需要本地年轻人的加入。 1994年出生的方丽洪,早在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期间,便是创业带头人。2015年,出于“将家乡的好东西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初衷,她放弃了厦门的工作机会,回到马铺乡开始电商创业,成为当地农村淘宝的发起人。 在她的带动下,峰头村等村庄逐渐培育起了电商氛围。枇杷、杨桃等本地农产品开始实现上网销售。春节期间,她帮助村民销售了近万斤杨桃。如今,她更大的愿景是在马铺乡发展农产品电商集散市场。这个被命名为“青农电商”的平台已经投建。方丽洪期盼能够有更多的返乡青年,共同参与村庄再造。 除了电商,苏思文还为峰头村规划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在他看来,包括水利文化、闽南人文等是峰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 峰头村不仅有福建第二大人工水库,还有一座影响深远的向东渠。1970年,为解决东山岛缺水问题,云霄、东山两县共建引水工程,前后历时三年才完成了横贯东西绵延70多公里的向东渠。当时,周边的每个村都参与了向东渠修建,一个生产队负责一根槽墩。彼时正值“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村里的一段双学路记录了这段历史。 “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能够帮我们讲好旅游故事。”苏思文表示,他们寻找双学路旧石碑、收集水利工程旧照、复原向东渠风貌石拱渡槽,致力于挖掘并收集逝去的集体记忆。同时,他们还引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资源,在村庄里用文创的方式,再现峰头的文创记忆。利用5个周末的时间,他们完成了超过500平方米的墙壁涂鸦作品,创作主题涵盖了村庄生态农业、本土礼俗等乡土文化元素。 未来,峰头村希望以这些文化元素作为引流工具,并通过水系开发、旅游配套等,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