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有着“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等美誉的福建南平市,自1999年起,率先在全国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骨干,下派到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自实施以来,南平市共选派了9批8083人次赴1444个村开展科技服务,覆盖全市88%以上的行政村,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提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1999年的33%提高到2016年的56%,全市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98%。 选对人,把农民最急需的送到农业一线去 选什么样的人?到什么地方去?既要贴近各地产业需求,也要符合科技人员的本身意愿,杜绝“拉郎配”,坚持双向选择,这是南平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基本经验。 政和县竹业、花卉资源丰富,在选派科技特派员时,充分考虑在这两方面有专长的人员。特派员以现代竹业项目为抓手,开展技术培训10多场,建立竹山丰产示范片3000多亩,完成竹山滴灌2万多亩,农民收入由入驻前的1000多元提高到2000多元。新建油用牡丹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指导种植非洲菊260万亩,亩均收入由2000元提高到3万多元。 越是贫困的地方越需要农业科技的注入,目前,南平全市有134名科技扶贫专员到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服务,在351个重点贫困村安排扶贫专员81个。科技特派员对全市13万贫困人口因人因地带动生产,加快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 选好人,更要用好人。南平出台一系列举措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考评。印制特派员“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农户;建立工作实绩档案,要求撰写《工作周记》;专职特派员与派出单位脱钩,工作时间均在派驻单位工作;兼职特派员原则上每年应有80个以上工作日在派驻单位。 创新服务方式,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 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实施了18年,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重点,最近几年的重点是探索服务方式多样化,把是否促进农户增收列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特派员制作上传“慧农信”农业技术视频,通过现代通信手段使农户便捷地掌握新技术。浦城县壕村乡、山下乡2016年种植的560亩竹荪,亩平均产量从45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为农户增加100多万元收入。 以农业龙头企业原材料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闽北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成为新时期的新方向。光泽县承天药业的特派员利用福建农林大学、市农科所技术优势,培育铁皮石斛、金线莲、三叶青等名贵中草药材,获得国家发改委500万元项目支持,带动了南武夷中药材产业园区建设,农户增收显著。 近年来,特派员聚集的科技园区成为助农增收的又一重要平台。目前,南平共建立省级以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等13个,核心区面积2.83万亩,示范区增产增效达31.3%,核心区农民纯收入超所在地农民纯收入37.3个百分点。 坚持互联互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把科技特派员工作内容从单项向综合服务拓展,成为新时期的新特点。在扶贫开发重点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特派员加强与下派村党支部书记、驻村蹲点干部等下派队伍结合,推动特派员工作从生产环节技术服务向流通和行业管理等各环节拓展。 在松溪县,开展农村“七个一”创新示范工程,10名科技特派员与下派村捆绑,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7个,总投资1230万元。在指导食用菌生产、果蔬栽培等传统农业的同时,着力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一批休闲农庄、水乡渔村项目,推动旅游企业与农家乐挂钩。 南平还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公司+科特派+农户”等模式,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各种模式利益共同体,联合开展新技术研发和产品流通,提高科技特派员收入与积极性。 厦门大学科技特派员与顺昌县神六公司合作科研公关,获得省海洋高新产业专项立项,带动当地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延平区选派的科特派组织松散型百合花种植户成立花卉协会,通过生产区转移、集中连片等方式,鲜切花面积从2008年的300亩发展到2016年的4500亩,年产鲜切花4500万枝,年产值2.6亿元。(记者蔡茂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