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欠水(左)几乎每周都会去杨清福家探望。 东南网4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文/图)他,年过七旬,靠一辆自行车,走遍了全县295个建制村1270个自然村,风雨无阻进村入户,扶残助困; 他,荣誉加身,却本色不改,不吃群众一顿饭,不喝群众一口茶,用朴实深入的作风,贴近群众,深得信任; 他,满心赤诚,怀揣深情,走访群众4.3万多人,累计捐资达17万多元,却没钱买集资房,他用一名51年党龄老党员的不懈坚持,诠释着责任和担当; 他,坚守着信念,惦记着民生疾苦,困难中坚持和群众在一起…… 他,就是惠安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全国最美志愿者陈欠水。 只有好作风,才能服务好群众 2006年,下乡352天;2007年,下乡341天;2008年,下乡343天;2009年,下乡335天;2010年,下乡334天;2011年,下乡339天……一辆自行车,一个行军水壶,一件雨衣,这“三件宝”陪伴了陈欠水20多年。这三个老物件,陪他起早贪黑,陪他风里来雨里去,陪他走过了惠安大地上的每个村庄,哪怕周末和节假日,也不曾停歇。 有一年,当时在残联工作的陈欠水到20公里之外的张坂镇苏坑村调查摸底残疾人情况。当天一大早,他就照例带上“三件宝”出发了。不料下起了大雨,他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走访了20多个残疾人,将详细情况一一登记造册,直到下午4点多,他才到餐摊上吃上一碗面条当午饭。想到四公里外的门头村还有几户残疾人,“干脆就一起调查完”,陈欠水又骑车冲进雨中……看着浑身湿透的陈欠水,陪同的村干部都看不下去了,建议他先住在村里,第二天再接着走访。但陈欠水怕给群众添麻烦,坚持工作到晚上11点半,直到把情况摸了个透。黑灯瞎火中,他独自骑行在满是泥泞的土路上,回到家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多。满心焦急的老母亲和妻子依然等在客厅里,晚饭已数不清热了多少遍。 20多年来,陈欠水骑着一辆老式的自行车,总行程累计超过23万公里,走访群众4.3万多人,全县1.8万名残疾人,他走访了1.6万人,累计捐资达17万多元,但自己却没钱买集资房。 这些年,陈欠水一直坚守着一个原则,不吃群众一顿饭,不给群众添麻烦。他常年随身带着一个军用水壶,别说吃饭,他连茶水都没喝过群众一口。陈欠水下乡走访,吃饭都很随便,路边摊上一碗面就打发了,有次摊位老板娘认出他,看不下去说:“你对别人那么慷慨,自己却连碗汤都舍不得点。” 如今,陈欠水出门还是“老三件”,很多人觉得他的作风老派。对此,陈欠水说:“和群众打成一片,是服务群众的基础。没有好的作风就没有好的服务。” 【记者感言】采访陈欠水,我都要一溜小跑才能跟上这位七旬老人的步伐,望着他并不高大的背影,我竟然鼻头一酸,他老派的作风更是一种坚守,在当下更能凸显出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作风,不是我们一直在大力弘扬的吗? 只有怀揣感情,才能帮到点子上 “这栋房子就是老陈帮我建的。”辋川镇社坑村陆开进指着自己的新房说。 1999年,陈欠水在走访时,了解到陆开进的情况:患有小儿麻痹症,妻子智障,房子残破,生活一直靠哥嫂照顾。但是陆开进身残志坚,本性勤劳,一直想要自力更生,却不知道做什么能赚钱。 “重活干不了,放放羊应该可以。”陈欠水自掏腰包买了3只小羊羔送给陆开进。从此,陆开进开始了养殖,三只山羊养大卖掉后,又买了猪崽开始养猪,最多时养了20多头猪。老陈帮他联系兽医,租了猪圈,建了沼气池,夏天太阳毒辣怕猪中暑又搭了凉棚……“我没想到的,老陈都想到了。我不方便做的事情,他都帮忙做了。”陆开进说,在老陈的帮助下,他这几年靠养羊、养猪,赚了几万元,老陈还帮助他争取到了残疾人“安居工程”补助,终于建起了3层的新房,家里的电视、床、棉被都是老陈送的。“我的家就是老陈的家。”陆开进说。 黄塘镇碧岭村杨清福的家,也是陈欠水帮助争取“安居工程”补助新建的。新房位于大路边,又紧邻学校,一楼的房间作为店面出租,解决了双腿截肢丧失劳动能力的杨清福的生活来源,加上政府的低保,生计不成问题。“昨天他也来了,地还是他帮我扫的。”看到陈欠水走进家门,杨清福笑个不停。 “我的命都是他救的。”杨清福告诉记者,他早年在采石厂打工遇到事故,双腿截肢致残。后来因为没钱就医,曾出现过两次危重病情,当时老陈都在他身边。2001年正月初八,左腿溃烂,送惠安县医院;2011年右腿又出现化脓性骨髓炎,住院一个多月。老陈跑前跑后联系医生,每天到医院探望,烧鲈鱼汤,看他太疼就跟医生申请止痛泵……事无巨细,陈欠水能做的都做了。 “细心,用心,才能帮到点子上。”陈欠水走访时,每到一家,他都喜欢东问问西瞧瞧,这摸摸那瞅瞅。他经常在下雨的时候去走访,这样更容易了解房屋是否漏雨等情况,“只有详细了解了困难群众的真正需要,才能真正帮助他们。也许微不足道,对他们来说却是雪中送炭”。 【记者感言】亲人也不过如此。采访中,听受助对象讲述老陈做的点点滴滴,这句话不时涌上心头。也许,这些事说不上轰轰烈烈,甚至有些平淡,但他的帮扶却正是困难群众最急需的,没有赤子之心,没有视若亲人的感情,很难做到。 让困难群众知道,政府的帮助不会中断 春节,是万家团圆、走亲访友的传统佳节。但对于陈欠水来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六,都是他最忙的时候,因为他要下乡去给“穷亲戚”拜年。 老陈的“拜年计划”已经实施了25个年头。1993年的腊月二十九,他到涂岭镇五社村的孤寡老人高水成家里走访,揭开锅盖一看,里面只有稀粥。“这哪里像过年的样子!”老陈心里一酸,匆忙到市场上买了肉、鱼送来。 从此,陈欠水的“拜年计划”正式启动了。他自掏腰包,自备年货,有米有油、有鱼有肉,还有年糕,分好份儿。每年腊月二十九、三十前,先到生活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家送年货;生活状况稍微过得去的,就在初一到初六登门拜访。 “年纪大了,少做点吧。”家人和朋友都劝陈欠水。可一次拜年的经历让他感触很深,坚定了他要一直做下去的决心。 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大雨,陈欠水按照惯例,要到前黄镇古县村“五老”林金玉家送年货。老陈帮扶林金玉多年,直到他过世。但老人家还有两个儿子,一个患痴呆症,一个双目失明。路不好走,又驮着米油等年货,陈欠水很晚才到古县村,老远就看到双目失明的林家小儿子扒在大门口,“望”着远方,等待着他的到来。 从此,老陈就下定决心: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一直帮下去,风雨无阻…… 20多年来,有些老人亡故了,他还接着帮扶老人的子女;有些村镇的行政区划改了,张坂镇属于泉州台商投资区了,涂岭镇已经是泉港区的了,但他依然不间断地持续帮残助困。 而让陈欠水感到安慰的是,惠安县成立了陈欠水扶贫助弱青年志愿服务队,现在682名志愿者已经在扶贫助弱道路上,坚定前行了5年…… 【记者感言】我问他,您70多岁了,为什么还要一直坚持?他说,在这些困难群众眼里,我不仅仅是老陈,更是代表着政府,我要让他们知道政府对他们的帮助不会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