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加工品
百香果育苗基地
种植户察看百香果长势
农技员在处理嫁接苗
东南网4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龙闻 王凯瑛 文/图)近年来,百香果因其独特的风味及高营养价值,受到消费者青睐。可观的经济效益、较低的种植难度,激发大量果农投身这一领域。具有天然气候优势的福建、广西等省份,成为国内百香果的主产区。
今年2月底,省农业厅印发《2017福建种植业工作要点》,百香果为重点提及的对象。按照计划,我省将重点突出发展百香果,志在打响福建百香果品牌,将其培育为特色新产业。上月初,福建省农学会百香果分会在福州成立,还举行了百香果产业论坛。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福建便开始大规模引种百香果,并在闽南地区发展百香果种植与饮料加工业。但囿于市场接受度等限制,这项计划最终无疾而终。沉寂多年后,重出市场的百香果,有了发展新动能。但要做大做强这一产业,绝非扩大种植规模这么简单。
百香果复出,成市场新宠
最近,漳州市龙文区西番莲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施工。这一片区,曾是漳州市西番莲饮料厂的厂区所在地。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漳州投资50万元投建西番莲饮料生产线。但最终,西番莲饮料未如期走向市场。
西番莲是当时国内对百香果的普遍叫法。
福建引种西番莲的历史可追溯到1937年。很长一段时间,西番莲在福建处于零星种植状态。1987年,国务院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开发办公室,将西番莲列为我国南方重点开发的作物之一。从那时起,西番莲作为一种可用于出口创汇的饮料作物,开始在福建大面积发展。1988年,由国家农业部立项,漳州市农垦局下属多家国有农场承担西番莲种植及加工项目,经费200万元。1990年,福建省热作所曾就全省西番莲产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年加工能力近万吨,集中分布于闽南的南安、同安、漳浦、南靖等地。
但茎基腐病等病害的大面积爆发,让果农备受打击。“当时,漳州农垦系统下的五六个国有农场,引种的多是紫果种西番莲,对茎基腐病的抗病力不强。”福建省农科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所长郑开斌说,1988年,该所开始参与西番莲茎基腐病研究,“不少农场的西番莲因染病连片枯死”。很快,科研部门做出了西番莲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并给出综合治理方案。但福建百香果产业,依然未如预期中做强做大。
市场不认可,是其主因。“西番莲口感偏酸,被认为会‘刮油’,与那个年代的消费理念格格不入,销路无法打开。”长泰县农业局陈秋文见证了百香果短暂的热潮,“最高峰时,长泰古农农场通过水泥柱搭大棚,种了数千亩,但长期无人收购,逐渐抛荒。”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后,西番莲消失在福建农业版图中。近几年,西番莲重新进入消费者视野。如今,西番莲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百香果。
“百香果富含维生素、超纤维和蛋白质等上百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具有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力、排毒养颜、防治高血压等功效。”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园艺中心主任何炎森表示,随着黄金果、台农一号、满天星等品种的引进,百香果开始在国内市场风靡。
行情看好,百香果产销两旺
市场的追捧,很快反馈到生产端。来自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百香果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年产量近4万吨。眼下的百香果热,有其市场动力。
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的测算结果显示,正常年份,百香果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目前,百香果市场零售均价约为每公斤20元。高优新品种表现更好。以黄金果为例,每公斤零售价超过30元,批发价20元以上。每亩综合生产成本仅为2000元左右。
“百香果当年种植,当年结果,多批开花,长期挂果,对土质要求低,自花授粉,容易管理。”在何炎森看来,福建大部分地区可种植百香果,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好项目。
当前,百香果种植被我省不少地方视为精准扶贫的项目。林阿发是漳州市长泰县陈巷镇新吴村村主任。今年,他将自家30亩香蕉地改种百香果,以此示范带动村民参与。
目前,在新吴村官陂自然村,百香果种植规模有望超过百亩。此前,官陂的支柱产业是香蕉。“以前,40多户人家种了上千亩香蕉,年收入200多万元。这两年,香蕉行情走低,加上前年霜冻打击,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林阿发表示,村里一直在寻找新项目。去年,4个农户引种了50棵百香果。尽管深受莫兰蒂台风影响,产出依然不俗。有一户,台风后仅存四株百香果,最后通过电商卖了近2000元。
百香果正成为我省不少地方的重要产业。2005年,新罗区开始发展百香果。10年后,其种植面积4000亩左右。2015年,新罗区制定了《龙岩市新罗区百香果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为此,新罗区配套了苗木补贴、加工补贴、认证补贴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丰产增收,有待完善技术体系
对于百香果产业,当前业界普遍认为前景可期,大有可为。但其产业化之路,尚有瓶颈亟待突破。
好种,是果农对百香果的第一印象。不少说法是:“管理粗放简单,房前屋后、水田坡地都能种植。”但在郑开斌看来,尽管百香果种植技术相对简单,对病害也早有应对之策,但并不意味着毫无风险。
“无论是嫁接苗还是扦插苗,第一年大多表现良好,第二年就容易出现根腐、茎腐、炭疽病等问题。”何炎森举例称,龙岩一家百香果种植大户,第一年盈利百余万元,第二年因植株染病全军覆没。
上述问题并非无解,关键在确保苗源品质,做好场地消毒、种苗脱毒工作。
台商林器特在长泰投资已近20年。2015年,他在长泰岩溪镇种下近300亩百香果。最初,他从龙岩采购果苗,但第一年就遭遇了枯萎病、茎基腐病等问题,当年亩产不足750公斤。第二年,林器特从台湾引进脱毒种苗,并请专业农技人员嫁接。“台湾广泛采用百香果种苗脱毒技术,并有专门机构提供种苗检测服务,以保证种苗安全无毒。为降低感染风险,台湾果农每年都要翻根、种新苗,成本虽高,但风险大大降低。”林器特说,精细管理让台湾百香果亩产量普遍可达2500公斤以上。
郑开斌建议,发展百香果产业应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并指导果农按标准生产。
在这方面,新罗区已有尝试。当前,新罗区正计划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共建百香果国家标准化研究基地,共同编制《百香果质量分级》《百香果产地环境要求》《百香果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百香果贮藏保鲜技术规程》《百香果栽培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
提升品种创新能力,同样迫切。“市场上品种更新换代迅速,不同品种价格悬殊。”林器特表示,目前市面上受热捧的黄金果,每公斤市场零售价比常见的紫色果高近十元。但目前,本土品种创新较少。
即便是研究百香果多年的亚热带农业研究所,除了收集保存了12份国内外优良百香果品种资源外,鲜有品种创新。目前,我省仅有龙岩上报的福建百香果1号、福建百香果2号通过省级品种认定。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强百香果种业工程建设,并配套统一的种苗繁育基地,为农户供应安全无毒的优质种苗。
培育产业链,构建百香果生态圈
市场利好,加上地方政府力推,百香果产量将在短时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业内人士担忧,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市场或将无法消化,果贱伤农的情形难以避免。
“发展百香果产业,不能一味扩大种植规模,要提前预估潜在的产销矛盾,重点提高与种植业相配套的深加工水平,培育完整的产业链条。”福建益果食品有限公司李文辉表示,目前,百香果以出售鲜果为主,辅之以鲜榨果汁以及餐饮业的调味应用。从事百香果深加工的从业者相当有限。在漳州,市域内仅有益果公司从事百香果果脯开发,以及福建康之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从事百香果饮料生产。
究其原因,一方面,眼下百香果鲜果市场价格水涨船高,果农缺乏动力与加工企业合作。高昂的原料成本,加之分散、零星仍是省内百香果种植业的主流,深加工企业发展障碍重重。康之味表示,虽然百香果饮料市场欢迎度很高,但产品仅仅覆盖到省内少部分区域。目前,囿于原料供应不足以及原料品质不可控,产品生产停滞。
另一方面,百香果深加工还面临着技术掣肘。“目前,市面上没有专门的自动化百香果削皮机,全靠人工削皮,一天一个雇工削不到5公斤。”李文辉表示,目前,生产百香果果脯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二。因此,虽然市场上供不应求,但公司去年仅加工了不到50吨百香果原料。
李文辉建议,我省应重点扶持百香果加工企业,引导其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体系,打通百香果产销链条,保证种植与加工两端不脱节。百香果除了果脯、果汁等加工用途,在医药生物等高附加值领域,同样大有前景。譬如,百香果果壳可用于提取果胶、医药成分。科研机构应开展技术研发,并进行成果转化。
线上销售正成为百香果的重要市场渠道。这对储运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跨地域销售的百香果大多七八分成熟度时就要采收,比起九分以上熟度的果实,口感品质差异大。”龙海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林为民认为,百香果电商发展有赖于完熟采收等技术的突破,保证其能在充分成熟的条件下进行远距离运输。
构建百香果产业生态圈,还需拓展更多应用场景。由于百香果形态奇特,已经广泛运用于城乡庭院绿化造景。更多的业态正与其融合。今年,林器特的计划是成倍扩大百香果种植面积,并导入休闲农业,提供采摘和观光服务。
(杨志慧、游雪慧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