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试图拿出长效救市之举 对于新一轮滞销危机,大葱从业者习以为常,让他们意外的反倒是社会反应的冷淡。杨国林还记得,两年前的这个时候,一拨又一拨媒体记者到访赤湖。当时,大量应激性的救市之举相继出现:媒体悲情报道、社会爱心接力、乡镇干部站台叫卖、加工企业亏本为葱农清场,最终勉强解除了“大葱烂在地里”的危机。当时,在赤湖镇镇委、镇政府的要求下,丽珍蔬果加工厂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在全国新开辟七八个市场,每天消化20多亩存量。”工厂老板陈小国说,最多时日亏损约20万元。 但今年,已常态化的大葱滞销现象不再引发海量社会关注。“种大葱,到底不能依赖极端气候。应对‘葱击波’,怎么能总靠悲情解困?”杨国林自称理性的葱农,但今年,其预计亏损额也将超过10万元。 当地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曾试图拿出自认为长效的救市之举。只是,对症之策要么集体失灵,要么收效甚微。 政策性引导曾是他们努力的方向。2014年,赤湖镇组团赴日、韩以及我国北方等大葱主要产销市场考察,之后召集当地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和村干部的代表,召开了一场产业分析会。这次会议得出的结论是,应当砍去40%以上的种植面积,并建议改种胡萝卜、甘蓝等蔬菜。 近年来,这样的动员会在当地不止召开了一次,但响应者寥寥无几,最终也未改变“全民皆葱”的格局,而当地政府也不敢更进一步。 “我们的调控力度很小,由于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不敢贸然强制老百姓种什么、不种什么,只能适度提醒。”赤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当地曾尝试引导农民种植某种农产品,第二年却滞销,农户将其归咎于政府,把农产品堆在政府门口以示不满。该负责人还表示:“更何况,全国各地都种植大葱,我们对全局缺乏足够了解,欠缺足够的数据支撑与说服力。” 依托大数据构建农业市场信息研判预警机制,被认为有助于减少投机心理。构建这样的公共服务体系,基层政府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大葱市场很大,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搭建起一个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平台。”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林本喜的建议是,“各尽所长,地方政府与社会机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农产品市场的实时监测工作。” 事实上,国内并非没有这样的平台。几年前,农业部引入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机制,要求基层监测点每10天上报1次主要农产品的实时价格,并在月底上报生产规模等数据。漳浦是全省14个监测县之一,全县有10个乡镇纳入监测范围。“其局限性在于,只能提供实时市场价格,且对外公布的数据中不包括各地种植规模与产量。这对于前期指导农民生产,作用有限。”蓝允明说。 在市场信息整合方面,漳浦也尝试动员本土力量,让从业者抱团取暖。“漳浦作为蔬菜大县,几乎在每个重点城市都有从事蔬菜批发贸易的人,他们在了解各地产销信息方面具有优势。这部分零散信息若能有效整合,将释放巨大数据红利。”庄文彬表示,其现实障碍在于,从业者依然习惯于各自为政,信息封闭的局面难以打开。 当然,大葱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并不是完全止步不前,这背后主要有两大动力。 “一方面,目前,漳浦10个沿海乡镇都建立了蔬菜冷冻库,大葱的冷藏保存时间能达到1个月左右,在面临极端行情时,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蓝允明说。 另一方面,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数量逐渐增多。来自漳浦经作站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大葱领域,全县有超过20家规模企业。它们大多自有基地、加工厂以及稳定的销售渠道。“比起‘听天由命’的散户,他们对市场信息的捕捉更加灵敏,决策相对理性。”蓝允明对大葱产业的期待是,千亩以上规模的“基地+农户”模式能够成为主流,但现实是,小家小户分散经营依然占据主导。其背后是土地流转难、农业领头人稀缺、工商资本缺乏等当前农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