漈下村晴雨长廊写生的老大爷
东南网5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张尚瑶 文/图)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已有7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因为贫穷闭塞,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原本1700多人的村庄,只剩下不到500人,古老的村庄日渐衰落。
然而,近几年来,村里的氛围渐渐变了,家家户户支起了画板,到处都能看到正在拿着油画笔写生的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村里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很多城里人带着孩子,在村里一住就是几个月……
山水还是那片山水,仍旧是古树老宅的漈下村,随着文创的注入、相关部门的推动,乡村的生活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绘画:换一种眼光看生活
2014年,来自上海的艺术家林正碌将“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项目(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带到漈下村。最开始学画,村民们并不买账。“当时大家都在想,我们哪有闲工夫学画画,画画会有饭吃吗?我们总要务农、务工才会赚一点钱。”村民们这样说道。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转机。在村里开小卖部的黄余清和一些村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画画,几天之后,孩子们的第一批油画作品就完成了,林正碌把这些作品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没想到反响很好,很快就被人购买了。
看到画画真的能带来收益,村民们受到鼓舞,纷纷行动起来。没想到,通过训练,没过多久就能画出有模有样的作品来。“第一张画的是草帽,刚开始,笔都拿不稳。第二张画簸箕,后来被客户花200元买走了。”黄余清的牛刀小试,很快就得到了认可,这让她颇有些得意,现在她的一幅作品已经能卖到1000元了。
创作增加收入,艺术也改变着生活。画画,让漈下村地地道道的农民,摇身变成了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的创作者。同时,也让他们对平日里熟视无睹的生活,换了一种观察的角度,多了一层特别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专业画家的眼里显得纯粹且珍贵。复旦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副教授张勇在漈下村观看了农民画展后评价说:“这些画有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气息在里面,这种气息是很多艺术家都想去找的。”
画画滋润着村民们的情感,也拓展了村民们的心灵空间。陈祥李是3个孩子的母亲,由于家境贫寒,她没上过一天学,一直因为自己不识字而自卑,不愿意与人交往。就在一年前,她还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埋头家务活的家庭主妇。可是当陈祥李鼓起勇气拿起画笔,她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而且第一幅画就成功卖出,让她从此迷上了画画。见她画得好,很多村民都纷纷来跟她学,陈祥李把家里的仓库腾出来,改造成村民和游客们一起画画的工作室。现在陈祥李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开心。
返乡:重新发现家乡的美
村庄里每个人的变化也在悄然影响着整个村庄的面貌。
前几年,村民们都在村口盖起水泥砖瓦的新房子,祖传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而现在,随着游客的到来,村民们纷纷开始修整旧宅,拯救自己的祖屋。
在漈下村小溪两岸,锯木头、凿大梁的各种木工活的声音此起彼伏。沿溪而上,村子深处靠近山边的一片老房区仿佛变身成了一个木工场。
61岁的甘景社之前在厦门打工,今年特意回来修缮原本已经漏水、没法住人的老宅子,打算不再出去打工了。“古宅是祖上留下来的,把它修好了,心也安定了,精神也有寄托了,还能搞民宿挣钱,真好。”老甘说。
62岁的甘春潮也是最近才回到村里干活。他17岁开始学习木工,可是后来因为干这行没赚头,便到外地锯木板,说起来有整整26年没有接触这个老手艺了。现在因为村里很多人要修老宅,他的手艺又有了用武之地。
如今,漈下村选择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领域也宽广起来。阿甘11岁就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后来在上海做了20多年的木材生意。大城市打拼的辛苦让他倍感压力,去年过年回家,他发现村里变化很大,人气旺起来了,便和妻子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开了间咖啡馆,还打算在村里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带着乡亲们用传统方法种植,创出自己的品牌来。
探寻:持久致富之路
今年初,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欢聚一堂,在漈下村举办盛大的“漈下古村文化艺术节”。村民们穿起最漂亮的衣服,迎接八方来客,他们像明星一样,自信地站在聚光灯下,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自豪地介绍家乡的古老历史,也讲述着这两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
屏南县县长王旭东说,传统村落怎么焕发生命力?要想留得住乡愁,关键在于文化。屏南众多传统村落,没有太多的商业化气息在里面,他们更多的是让大家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也是一条可以持久致富的路。
据介绍,屏南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就有15个,还有省级传统村落8个。现在,屏南正在探索一条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复兴古村落的发展道路。县里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的财政配套资金,在几个古村中开掘出民俗、摄影、美食等多个主题,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古老村庄焕发出新活力。
现代文创产业的进驻,使漈下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也重新激活了村里沉淀百年的传统文化。因为画画,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空闲的时候没有人打麻将了,而是围在一起切磋画技。来到村里的游客多了,很多来了就舍不得离开,索性一住就是几个月,更有一些年轻人留了下来,成了漈下小学的老师。年轻人的到来给漈下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孩子们的课堂也变得与众不同了起来。他们在山野中学诗歌,在古老的书院里弹琴。逢年过节,大家还会策划演出,排演节目,表演村里世代相传的虎桩拳法,腰鼓、地方戏等各种文化活动也开始兴盛,原本冷清的村庄日益活跃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