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稻,分子育种的“精准革命”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从传统田间地头的杂交育种到现代实验室的分子育种,另一层面上的“精准革命”正在水稻育种领域发生。 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说通俗一些就是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张建福介绍说,分子育种是利用现代信息和生物技术,通过杂交、分子标记选择和对基因遗传机理的了解,实现从传统“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精确育种”的跃升。 在新品种选育中,抗病性和耐储藏性成为分子育种大展身手的领域。我国的粮食仓储水平高,但是一般一年后稻米的食用品质会发生明显变化,如黏度降低、糯性下降、口感变劣,因此市场上的陈米和新米分化非常明显。稻米在储藏过程中如何保持质量是现实中的难题。目前省农科院水稻团队创制的耐储藏品种“明2优7185”已经进入区域试验阶段,在广西区早稻晚熟组的预试中,比对照组“特优7118”增产11.96%,而且在耐储藏性上表现优秀。 市售优质米中抗性淀粉含量只有0.5%,小麦仅为0.2%。为了避免血糖指数升高,糖尿病人一般得控制食用稻米。研发适宜糖尿病人食用的功能性稻米已经成为中国水稻育种的热门领域。 去年底,科研人员已经找到关键基因,可以用于培育高产高抗性淀粉的水稻,适合糖尿病人食用,这将让全国超过1亿的糖尿病患者受益。我省的水稻育种团队也正在探索功能稻米的育种难题,期待选育出既好吃又有功效的稻米。 此外,再生稻也是分子技术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筛选再生力强的材料,调节激素平衡,提高二季产量和品质。张建福说,目前在尤溪百亩示范片,头季稻+再生稻已经实现了两季产量1250公斤的好成绩。 此外,如何筛选出生育期短、基部腋芽萌发好的品种,加强抗倒伏性,也有赖于分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彩色稻,农耕文化的设计元素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农耕文化成为重要创新点。彩色稻正在成为乡村景观的新型设计元素。省农科院的水稻团队适应这一领域的需求,正在研制两种用途的彩色稻:一种是叶片或颖壳有色,目前已经研制出了谷粒橙色、紫红叶片、白色叶片的观赏稻,主要用做景观设计;另一种是稻谷种皮有色,如紫米、红米等可用做食疗。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黄庭旭研究员强调,彩色水稻不是转基因水稻,这些彩色水稻大部分不仅视觉好看,还较常规水稻高产且营养丰富。例如紫米、红米由于富含花青素、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黄铜等,膳食纤维丰富,在高端消费市场上,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彩色稻亩产量偏低,无法大规模推广。团队致力于提升彩色稻的产量,已经实现了亩产千斤,逼近杂交稻的水平。 此外,我省一直有种植加工用稻米的传统,品质要求不一样,每种类型的标准也不一样。这类品种面积不大,但类型多,适合一地一种,作为特色农产品来开发。例如制作米粉、粉干的加工用稻米,也有科研需求。 “现在育种和过去不同了,科技人员除了要继续时刻到田间地头观察,还要不断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转变育种方向和目标,不断学习,借助新兴技术辅助育种,要对各环节工作进行有效的细化分析,严格监管,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样才能提高育种效率。”郑家团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