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深度升级遇到哪些问题? 记者:在我省农村产业深度升级的过程中,哪些问题阻碍了发展? 朱四海:首先,农村产权制度目前是按人分的土地产权制度,交易成本不稳定因素多。比如,土地流转,有的协议5年,有的协议10年,承包商就无法大胆进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这就限制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 此外,我省是土地小省,农产品目前是以经济作物为主。在免税、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各级政府大量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走高优农业的道路,使农业生产达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水平。但这一过程中的技术门槛和资本门槛,让不少农民朋友望而却步。 第三,缺乏农业带头人,导致农村产业盲目跟风现象严重。比如,乡村游的同质化问题突显,供需错位,存在阶段性消费和连续供给的矛盾。 第四,涉农保险问题比较突出。应保不尽保、保费兑现手续烦琐、总体覆盖率低、制度设计不够完善、覆盖延续性和理赔及时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骗保现象等问题屡见不鲜。作为政策性保险,涉农保险主体分散、规模小、保额小,保险业务的交易成本非常高,政府补贴的力度又不够,再结合我省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的现状,农业保险长期亏本、推广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公共品牌的区域行政管理和执法问题也是农村产业深度升级的“拦路虎”。公共品牌跨区域使用能否有统一的执行体系?能否有合理的事后监管?当前,我省铁观音茶产品的产销就存在混乱的局面,闽南、闽西等不少地区的茶产品都冠以此名,给原产地安溪的铁观音产品的产销带来不良影响。 黄跃东:我省是特色农业大省,要珍惜呵护区域性的农业公共品牌,加大培育和保护力度。在这一方面,我省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种子依赖度高。我省在育种方面,食用菌、大黄鱼、水稻等研究力量比较强,一些特色水果和蔬菜的育种也有不少成果。但产业化推广的步伐不快,农作物种子对外部的依赖度高。 第二,虽然涉农保险险种扩大,但涉农保险人员的专业素质、参保农民的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经营主体力量薄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质量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水平滞后,抱团发展的力量不强。 第四,农产品附加值过低,特需、个性化、个件化、特质产品严重不足。 第五,农业资本外流严重。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往往进行非农转型,导致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链断裂。 第六,农业经营人才缺乏。比如,晋江胡萝卜产业,常常是由厦门同安地区的农业经纪人负责营销,晋江当地缺乏这样的人才队伍。 记者:相关问题应如何改进? 黄跃东:第一,农民贷款的担保体系需要更加完善,房屋抵押、田地抵押的系列工作都需要做得更好一些。 第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可走定制路线,不只卖产品形态,还要卖文化形态。 第三,农民行业自主权缺失主要是由信息渠道不畅引起的,每个村庄都应该设立网站,建立信息公众平台,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第四,对于农业资本外流问题,需要把城市的剩余资本引入农村,参与农村建设,参加消费流通。 第五,农业带头人缺乏的问题。吸引资本下乡,将会带来人才流;吸引“农二代”学成归来,成为“城归”。他们将成为农业带头人,在知识、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进展。 朱四海:我省需要提高农民的话语权。首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构建整个产业、行业、区域共同对外发声的基础;其次,要提高农民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博弈的能力。 要做到以上两点,就要依托政府,以产业龙头或者行业为基础,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可以加强农会组织的建设,并做好其党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