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23日讯 长泰是“千年古县、状元故里”,在千年的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融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近年来,借力打造“全国文化先进县暨古琴艺术之乡”契机,该县开办覆盖机关、村居、学校、企业的龙津大讲堂,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打通文化下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乐享公共文化服务成果。 搭平台 家门口享文化大餐 2015年底,在设立龙津大讲堂之初,如何弥补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短板,打通文化下乡“最后一公里”,长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社科联主席戴振文有了清晰的思路:根据机关干部、农村群众、社区居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等人群特点,设立龙津机关讲堂、龙津乡村讲堂、龙津社区讲堂、龙津学校讲堂、龙津员工讲堂等,实现机关、村居、学校、企业全覆盖。目前,全县已开设各类讲堂活动点160多个,授牌50个。 走进岩溪镇珪后村,一排排闽南古民居,气势非凡。古厝里,村民们齐聚一堂,聆听家风祖训、学习珪塘文化,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珪后村有唐代庙宇、宋代宗祠、清代民国时期的民居近30座,至今保留‘元宵点灯’‘三公下水操’等传统习俗。”长泰二中教师叶奇志已义务为村民授课多年。他说:“不少村民听课认真记笔记,小孩子听课还会主动提问。借助龙津大讲堂,对家规祖训、乡风习俗进行讲解,可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家乡历史,唤起记忆中的乡愁。” “村里还邀请专家分门别类为村民开设水产养殖、大棚蔬菜种植等课程,引导村民致富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与赞赏。”该村党支部书记叶高发说,“现在村里的‘堂粉’会定时关注讲座预告内容,挑选感兴趣的讲座,呼朋唤友共赴讲堂。” 如今,业余时间,走进大讲堂已成为不少长泰群众的生活方式。 订课题“你点菜,我买单” “和以往不同,讲堂课题内容由对象定。”戴振文介绍说,为提高讲堂文化供给服务质量和效益,该县专门制作并分发课题内容征集表200多份,征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讲堂内容,组建离退休老干部以及社会上有较深造诣的本土文化使者队伍130人,采取部门按需定题与听讲受众自主选题相结合,实现“群众点菜”与“讲堂端菜”两种服务模式相结合。 在长泰安安公司的龙津员工讲堂,台前的白板上写着满满的授课笔记,这里刚结束第二期基层干部培训班。“我们不定期举办社科文化类讲座,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对生产一线的员工,直接把大讲堂开设到车间。”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狄俊兵说,公司有不少90后员工,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到,大多存在知识碎片化、计算机操作学习不足等问题,通过举办龙津大讲堂,满足了新员工系统学习的需求。 戴振文说,目前共征集到课题250多个,并设置了五类讲堂。其中,龙津干部讲堂开展领导之道、政治经济、城投运营、环境保护等课题演讲、讲座;龙津乡村讲堂为农民群众服务开设孝道文化、民间信仰、乡风民俗等课题;龙津社区讲堂开设家风家教、养生保健、法制道德等课题;龙津学校讲堂开设道德规范、尊师重教、国学国术、琴棋书画等课题;龙津员工讲堂为企业家、员工开设企业管理、创业创新、技术技能等课题。 据了解,讲堂在全县掀起了文化下乡宣讲热潮,形成了机关每周一“夜读”、学校每周一讲座、村企每月一活动的良好局面。 多形式 视听随时随地 “前年古仓是别样,民房无序尽乱建,猪舍旱厕星点点,整个村庄不像样。古仓今天大变样,美丽村庄罩眼前,楼房整齐一厢厢,泥塑彩绘色更艳……”近日,陈巷镇古农村古仓自然村流动文化点一段自编的闽南语快板让村民赞不绝口,主讲者是龙津大讲堂文化志愿宣讲队的戴坤益。 从乡镇文化站退休的他擅长把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新人新事编成快板、三句半、芗曲清唱、自拍自摄视频等,在群众中大受追捧,并成为漳州基层“最美人物”中的“最美文化员”。 据介绍,讲堂采取“三定五不拘”形式,“三定”即定点、定题、定期,“五不拘”即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人数,通过定点与流动相结合方式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宣讲活动。一年来已在机关、学校、农村、企业、社区举办讲座300余场,听众达3万多人次。 如果你错过了讲堂现场,还将有不定期的流动讲堂送到家门口;如果你再次错过,还会有手机上的“龙津微讲堂”为您呈现……大讲堂开通了“龙津微讲堂”微信平台,开辟“聚焦长泰、龙津讲堂、财经视界、文化艺术、养生之道”等专栏,及时向网友群众传达时事热点、最新理论、社科知识。(林少波 吴静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