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去菜场的马大嫂们,一到水产摊上,都指名道姓要买罗氏沼虾。水煮、油爆……不管怎样做,都是餐桌上最为受宠的一道“硬菜”。“罗氏沼虾个大、壳薄,最关键的是肉质鲜嫩”,一位食客介绍道。近日,记者采访了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品种之父、湖州师范学院教授杨国梁,请他向我们道出这美味背后的育种故事。 人们把美食的味道记在心间,可说起品种恐怕大多数人少知一二。在罗氏沼虾的“江湖”中,“南太湖2号”的地位堪称盟主,其占到了全国虾苗市场三成以上的份额,是业内的第一品牌。尽管我国不是罗氏沼虾的原产地,但如今全球罗氏沼虾的产量中,60%产自中国。如此看来,“南太湖2号”就算在全球市场上,也有一席之地。 为何要选育自己的品种?杨国梁教授告诉记者,罗氏沼虾从1976年引进国内,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才开始在广东、广西,以及江浙沪地区发展。最早时,良好的经济效益确实让一波虾农尝到甜头,但好景不长,很快就出现了“虾苗荒”。 原来,由于防疫技术不足,许多育苗企业在引进虾苗的同时,也引入了病原体,一大批企业集中爆发疫病,进而影响到大部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杨国梁开始意识到,要走出困境,必须将品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障罗氏沼虾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2年,杨国梁开始了育种研究。足足用了五年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利用杂交育种技术,他的研究团队培育出了“南太湖1号”品种,其具有显著的优势性状。很快这一新品种就被投放市场。但没过了多久,杨国梁被“浇了”一盆冷水:这些优势性状不稳定! 怎么办?杨教授只能继续搞研究,引入国际先进的“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进一步开展良种选育。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战,2009年,“南太湖2号”成功问世,并且很快通过了农业部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一年后又获得了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 相比1号,“南太湖2号”的优势更明显:生长快、产量高,性状稳定,经济效益显著。果然,刚一投入市场,就受到了众多养虾户的一致好评。2013年,杨国梁团队的这项科研成果,也因此摘得了浙江省科技一等奖。 记者采访发现,在整套研究成果中,实际上包括了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对此,杨国梁称,开展罗氏沼虾“育、繁、推”一体化工作,不仅仅是选育良种,更关键的是,必须建立起与良种相配套的养殖技术方案,即“良法”。为了更好地深入产业一线,了解新品种的性状表现,以及精准服务虾农,杨国梁还索性将育种基地放到了江苏高邮。 多年来,杨国梁和团队一直以育种基地为家,就连春节也是如此。杨国梁说,“以前培育的‘南太湖1号’、‘南太湖2号’,都是以生长速度为选育目标,今后在稳固生长速度的同时,要重点围绕市场对新品种的多元化需求,在抗病性强的,饲料利用率高的,繁殖性能高的,出肉率高的,单性别等诸多经济性状开展新品种选育。”到目前为止,团队已向江浙沪、广东等地虾农推广虾苗10亿多尾,长势喜人。 去年年底,鉴于在创新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杨国梁被授予“十佳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不久前,他又入选农业部岗位科学家。“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杨国梁说,“团队今年的‘小目标’很明确:依托学校水产学科的整体力量,强化育种团队,丰富育种平台,拓展育种基地,争取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罗氏沼虾新品种,带动整个产业健康稳步发展。”(记者朱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