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县里经济基础薄、贫困村民创业能力弱等难题,周宁县聚合各方资源力量开展扶贫工作,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东南网6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王志凌) 合作社+贫困户,实施精准帮扶 在周宁县李墩镇际头村,77岁的陈明双脱贫了!不但脱了贫,他还住进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室内瓷砖贴面,宽敞亮堂。 “感谢政府的扶贫好政策!”面对记者,憨厚的陈明双老人反复念叨着这句话。 因病致贫,曾是老人心头的重负。他右手有点残疾,妻子则腿部残疾,重活做不了。以前,只能靠亲友的资助度日。 周宁是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13年,全县和老陈一样的贫困户有2663户10613人。当年,周宁利用丰富的农业、旅游和乡贤资源,动员各方面力量,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实施精准帮扶,并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 就是这一年,际头村乡贤返村创办益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向陈明双伸出温暖的手。合作社以资金、土地入股等形式,吸纳村民包括贫困户入社,陈明双成了最早的一批社员。他的3亩田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租金1200元;2亩茶山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参与分红。身体状况不错时,老陈还可进入合作社,做些田间除草等轻便农活,日工资120元。 一张贴在陈家墙上的精准扶贫表,记录着县里对他的挂钩帮扶之路:“2016年中秋慰问,县安监局资金帮扶共2200元;2017年4月18日,资金帮扶2000元……” 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扶贫攻坚 周宁经济底子薄,推进扶贫开发,尤其要注重各种政策、资金和人员等资源的整合利用。但是,周宁和大多数山区县一样,在上一轮机构改革中将扶贫办合并到农业局(下设扶贫股),扶贫办主任由农业局长兼任,扶贫股两名工作人员除对接中央省市的各项政策,还要协调各相关部门,长期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去年5月,周宁决定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力度,新设立扶贫办。 吴发兴到任县扶贫办主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调人搭台。县里给予新扶贫办主任“特权”:县级和乡镇的干部,挑谁给谁!很快,扶贫办工作人员从2人充实到10人。选调的干部,均不再担任原来的工作。第二件事是办公保障。扶贫办原设在农业局,只有一间办公室,也没独立户头,一些扶贫开发的对接项目难以快速落地。县里为扶贫办增设临时户头,并安排20万元启动经费,同时协调解决8间办公室。 软硬件解决了,如何创造性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周宁9个乡镇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无力补基础设施短板,更谈不上为产业发展“造血”。对此,周宁大力培育乡镇财力,为乡镇加大扶贫投入提供强力支撑。如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收入上,改变以往县里占大头的做法,把大部分收入分配给乡镇。 “仅这块收入分配变更,预计今年全县乡镇能增加2亿多元资金。”吴发兴说,同时荒芜用地的复垦,用地收入约有几千万元,县里也都下放给乡镇。 包括陈明双等一批贫困户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去年,陈明双新建的三层楼中的4.5万元,就是按相关规定,由镇里补助。这笔补助,大大缓解了他的建房压力,帮助他开启了新家新生活。 针对贫困村民自主创业意愿不强、能力弱的难题,县扶贫办广泛开展就业扶贫。 “县里筛选出400多个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户。对编制不足又需人员的部门,则采用向社会购买服务,优先给贫困户子女机会。”吴发兴说,目前,该县通过介绍就业、劳务输出等形式,已帮助数百人实现就业。一贫困户群众告诉记者,他的孩子被推介到一家光电厂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这下,解决了全家的一个大难题。 去年底,包括陈明双在内,际头村共有7位贫困户实现脱贫。 据统计,五年来,周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超过43亿元,减贫14875人,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今年,该县将继续整合各项资源,持续推进科级干部挂钩帮扶和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年内将实现650户2260人脱贫,完成1200人造福工程搬迁,全面消除“空壳村”,新增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4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