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播机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无人机低空飞行,时而前进,时而旋转,时而静止;植保机械“加能炮”在田间自如行走,喷洒出来的水珠细腻均匀;轮式油菜联合收割机在人工操作下,随着履带转动,切割、输送、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一次性完成。现场的轰鸣声不绝,仿佛是正在进行一场阅兵式。这是记者近日在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镇的油菜生产基地看到的场景。依托于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牵头建立的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在这里进行试验示范,眼下正是油菜收获的时节,科技攻关的效果如何?让我们一探究竟。 九大核心技术助力油菜生产节本增效 油菜是我国第四大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1亿亩,总产约1400万吨。它也是我国国产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5%以上。它能与水稻等粮棉作物搭配实现周年轮作生产,是实现粮棉油兼丰、绿色高效的重要作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菜生产水平不高,加上油菜市场国际国内价格倒挂严重,农民种植意愿不高,这也导致了我国油菜产业得不到有效发展。 针对一系列生产难题,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多家单位协同攻关,依靠科技为油菜产业发展破题。“油菜生产大部分都来自于田间管理的人工成本,过去从播种到管理到收获,一亩地需要20个工,而现在采取机播、机收,自动化田间管理,一亩地的用工已经能降到三个工了。”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告诉记者。 据了解,围绕着油菜生产发展瓶颈,科研人员集成了九大创新技术和装备,打出组合拳。中油杂19是此次试验示范的主推品种,由油料所遗传育种团队选育,201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该品种平均含油量达到50%,是目前我国冬油菜产区含油量最高的国审品种。品种好是迈向高产稳产的第一步。 产中阶段,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保证了生产全程的机械化和轻简高效。精量联合直播机、无人机和联合收割机的“三机”配合,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全营养缓释专用肥、免疫蛋白质生物农药阿泰灵、新型化学干燥技术和油菜菌核秸秆快速腐解技术与之相融合,真正实现了高产又高效。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所长张学昆告诉记者,经过现场测产验收,结果显示:示范区“中油杂19”平均亩产186.98公斤,比对照增产63.56%。菌核病发生率和病指分别比当地对照降低51.34%和48.35%。出油率高,平均亩产油量比对照高出40公斤,增幅达100.6%。 一二三产融合,让农民分享产业链收益 沅江市果果油菜合作社理事长叶虬是一个掌管着2000亩流转土地的种植大户。草尾镇的这片示范基地便是由他进行经营管理。叶虬告诉记者,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节本增效的措施,每亩的生产成本在300~350元,单产在350~400斤,优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优价,今年他的油菜被湖南省农业龙头企业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格每公斤1元的价格收购了。 如何能让农民获得增产增收的红利,就地加工是一条便利且有效的途径。从草尾镇的示范田出发,驱车不到20分钟,记者来到了沅江市港湾油脂有限公司,才到门口,就闻到浓郁的油香味。在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的调试和试产,公司负责人李妙贱告诉记者,去年开始投产菜籽油加工行业,目前该公司有两台总价值80万元的采用7D技术的产油设备,每天可产油5吨,菜籽油的原材料来自当地油菜产区,这样一个加工厂辐射一个乡镇不成问题。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所长黄凤洪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研制了高品质浓香菜籽油7D产地绿色高效加工技术,集成了原料精选、微波调质、低温低残油压榨、低温绿色精炼、生香与风味调控、自动化控制、标准与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装备。生产的菜籽油香味浓郁、色泽纯正,并富含活性营养成分,与现有技术相比能耗降低20%以上,生产成本减少30%,产品增值30%以上。 “全套设备实现了小型化、现代化、自动化、模块化,产品质量稳定,而且能耗低,而且副产品菜籽饼粕是优质饲料,很适合菜籽油产地加工。”黄凤洪告诉记者。 提高油菜产业竞争力为居民提供健康食用油 “菜籽油目前被营养学家认定为是最健康的大宗食用油,对平衡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介绍。 菜籽油具有饱和脂肪酸含量低,零反式脂肪酸、零胆固醇等营养优势,Ω-3不饱和脂肪酸和Ω-6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最为接近人体需要的比例。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莹特地引用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在2006年的一项声明,声明中说,每天食用约二分之一汤匙(19克)的菜籽油可以减少患冠心病的风险,而且并不会增加一天所摄入的卡路里总量。 油菜产业发展,关系着农民的增产增收,而对消费者来说,则关系着他们的健康需求。今年四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7000万亩,其中含水稻和油菜籽复种区6000万亩。因此,建立稻油模式下的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模式集成创新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攻关团队开展的技术集成示范,完善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创新,为油菜一二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推动油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经过5年的发展,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的生产成本从每公斤5元下降到2元以下,2017年达到了1.6元,对扭转我国油菜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生产力偏弱的局面十分有利。对于建设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生产保护区,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这是科技工作者必须肩负的使命,“科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为产业服务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服务。”陈萌山说。(记者何烨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