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头条
  • 公益
  • 特产
  • 旅游
  • 文化
  • 科技
  • 致富
  • 人物
  • 品牌
  • 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乡村频道> 文化> 民俗 >正文
更多头 条
南靖南南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坪山柚的复兴计划
建宁“三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美丽嬗变
更多公 益
  • ·福安市大车村:“垃圾村”的环保大作战
  • ·南阳镇人大 “四亮”身份激发代表活力
  • ·侨村胜似桃花源
  • ·周宁:逼出来的绿色有机之路
  • ·培训 全国农村校长福州开班
更多扶 贫
  • ·一个山区贫困村的蝶变
  • ·陈声锋:明天又是好日子
  • ·高山村的返乡“智囊团”
  • ·屏南:因地制宜,让帮扶合民意
  • ·上杭太拔:光伏发电点亮山村脱贫路
更多驻 村
  • ·唤醒沉睡的内洞 激活村庄内生力
  • ·花样孔元期待“花”开长久
  • ·岚谷白鹅:不只让舌尖“嗨”起来
  • ·省内专家为农户支招:胡萝卜产业可 ...
  • ·柚树光开花不挂果,助村再帮忙
更多旅 游

福湖村打造畲风特色游

    [详细]
  • ·浦城县富岭镇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
  • ·仓山城门镇着力打造“生态门户”
  • ·云霄大山海景荒山变成生态景区
  • ·泰宁:构筑旅游交通立体网络
更多特 产

党建让穷村焕新颜

    “地无三尺平”是楼下村,自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就发生了的翻天覆 ...[详细]
  • ·畲药致富“生态圈”初现北山
  • ·和平:百年老豆腐期待产业化之路
  • ·福建福州:多举措护航茉莉花飘香
  • ·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漳浦佛昙:鸿儒江畔造船人 期盼技艺传承人
2017-06-12 08:55: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造船师傅正在打船钉。

东南网6月12日讯 说到漳浦佛昙的民俗文化,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渡,那一艘艘形状各异、色彩鲜明的龙舟在鸿儒江上驰骋,场面甚是壮观。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艘艘漂亮的龙舟大都出自漳浦佛昙木船制造世家的传承人杨炳成、林永麟之手。现已年近古稀的杨炳成、林永麟从事木船制作已超过半个世纪。早在1890年,他们的始祖杨鸿印就在佛昙的先锋村石蛇尾创办“协顺”造船厂,自任技师,传授造船技艺。杨鸿印逝世后,子承父业,兄弟们自立门户,分别经营“协顺南记”和“协顺通记”造船厂,从此以后,造船技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技。”回想起自己的传承之路,林永麟历历在目。在他上高一的时候,为了不让祖传的技术荒废,也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借以谋生,他放弃学业,到造船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学徒。 “当学徒的日子很苦,一开始就是要帮师傅打下手。”初当学徒时,林永麟不仅要做锯木料、钉边、补缝之类的活计,还要负责煮饭、打扫卫生等,甚至连师傅的衣服也要帮忙洗。在漳浦,木船制作技艺传承形式多为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师傅言传身教,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工序做起,边摸索边领悟。林永麟肯吃苦,也爱动脑筋,每一次看到师傅挥斧造船,他便一边留心观察,一边认真研学,苦练造船基本功。

造船技术难度大、工序繁多。建造一艘中等规模的木船,从最初的定尺寸到最后的成品,往往要五六个工人耗时几个月才能完成。“木船制作多以杉木、樟木、松木、苧麻丝和桐油灰为材料,主要有放样、下料、造船壳、凿船缝、油漆等几道工序。”在林永麟的船厂打船钉的杨师傅说,虽然造船只是简单的五道工序,但是其中的小工序复杂琐碎,各个方面都要非常准确、精密。单是打船钉的这个工序,全船就要打上2000多个螺丝钉,以保证船上的各个板块能够连接住、固定住。

历史上,素有“海舟以福建为上”“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的说法,福建手工造船的历史悠久,其中以泉州和漳州的漳浦为甚。据《漳浦县志》记载,早在宋代佛昙港开发利用时就有人从事船业制造,到了明朝,造船业一度比较发达。“漳浦造船业鼎盛时期应该是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时的船只制造全靠船匠集体配合,手工打造,船匠在岸边安营扎寨,锯木声、打锤声不绝于耳,造船场面热闹非凡。”说起以前造船的热闹场面,同样从事造船业的杨炳成眼里闪烁着光芒。他说,为了迎合市场,如今大部分的业主们除了打造木船,也制造半铁质的船只。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造船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体力消耗大、习艺周期长,造成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因而面临技艺失传的危机。“我现在都会尽量动员族内的年轻人去学习造船技艺,让祖传的这项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对于木船制作的前景,林永麟充满了担忧,他希望这项技艺能够得到保护,后继有人。(薛敏灵 林惠卿 严峥 文/图)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