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文博花园商铺 50岁的昙石村村民黄连合(左)拿到全省第一张权能改革股权证。 东南网6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段金柱 通讯员 林宇熙 陈宗兴 陈建鋆 文/图)今年4月28日,闽侯甘蔗街道昙石村,50岁的村民黄连合领到全省第一本“红本本”——《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破天荒当上了一名“股东”。在村里,他既可参与集体资产的管理,亦可坐享分红。 两年前,闽侯成为全国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是全省唯一的全国改革试点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0多年来,不少农村积累了一定的集体资产,特别是一些数额较大的经营性资产。如何还权,分好这块“蛋糕”;如何赋能,继续做大这块“蛋糕”,这些事关千千万万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缘此,闽侯选取了14个试点村,聚焦经营性资产改革。 村民变股民,每家每户都有份 今年年初,昙石村迎来了一件大事,村里文博花园4300平方米的店铺首次推向了市场,多了300多万元收入。村党支部书记黄金栋估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史无前例达到600万元。 不仅仅是昙石村,汹涌而来的城镇化建设,正改变着呈月牙形拱卫福州的八闽首邑——闽侯。不少村的家底殷实了,有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村93个,占全县279个村总数的33%。资产最少的也有0.85万元,最多的6119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12个。 但是,这么多的集体资产,到底归谁所有,目前还是个道不清的问题。“集体资产产权边界不清,很容易形成‘老鼠洞’,造成集体资产流失或被侵占。”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四海说,“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就是把集体的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量化到人,实现村民对集体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权利。” 还权于民,虽然分权并不“分家”,但哪些家底要拿来分,这笔多年糊涂账厘清难度不小。据闽侯县副县长张旗说,闽侯采用以账查物、以物对账的办法,摸清集体资产家底。最难的是“两证”不齐全的建筑物,县政府从出资人、规划等着眼,仔细查清这些资产的来龙去脉,概括了5类,分类施策,不重不漏。 黄金栋说,经过清产核资,昙石村有经营性资产原值为1877万元。这些资产都详细录入该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家底更清晰了,村民心里都有个明白账。 那么,这些集体家底哪些人可以享受?对于成员界定,中国农村复杂情况超乎想象。“全村669户,有2703名村民,成员中有入赘的,有离婚的,有抱养的,单是出嫁女包括其子女就有154人,怎么认定,尚无前例可循。” 2015年,县里出台了24种成员认定指导意见。2016年,又概括总结26种具有共性的成员认定办法。但是,这些还不够,昙石村又多了两种情况,共有52种身份。最终,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三审”“三公示”,还聘请律师团队全程把关,最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从2015年9月,一直到2016年8月底,花了一年时间,终于确定了2546人为集体成员。 由此,2546名村民成为股东,669户家庭都有份。按照大家的意愿,这些股份实行静态管理,以2016年6月30日为节点,生不增,死不减,户内可共享,社内可流转,但是总股权数不随人员增减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