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变红利,惠及更多村民 今年,昙石村村民有了盼头。按照计划,每个股民可分红1200元。“这意味着所有人都可共享集体资产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不是部分群体。”黄金栋说。 2016年,昙石村村集体收入为223万元。其中,拿出约180万元用于福利事业,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400多人群体每月都可领到300元,医保、社保等困难群体也给予不同补贴。剩下的40多万元用于村里建设、集体积累等,事关全体村民。 改革后,福利变成了红利。村集体收入三成用于村集体,七成用于个人分红,福利事业分文不少,惠及范围却更广。600万元扣除180万元的福利事业开销,剩下420万元中七成用于股东分红,加上村里的补差,2546名股东个个可分到1200元。 在闽侯另外一个城镇化热点区域,大学城旁的上街镇岐安村,一场改革几经波折,从先富的60多户村民扩大到全村641户村民,关系着共同富裕的征程。 岐安村共6个片区,人口660户、2800多人。2002年,借上街大学城建设的契机,近水楼台先得月,下长安片60多户居民集资230股,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学生街店面。10多年来,收益水涨船高,2015年每股收益更是达到1.05万元。 2016年,600多户村民效仿先行者,集资1900股,建了1.4万平方米的万象学生街店面。不过由于位置欠佳,每股收益只有1300元。经过成员认定,全村641户2792人都可享受红利。问题来了,60多户和600多户收益相差悬殊,先富和后富如何平衡? 村委提出的几个方案接连被否,改革一度搁浅,村支部书记沈行钟和村主任王勇挨家挨户走访、找点子,终于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土办法”:先富的60多户村民在第一个五年内,一股算两股;第二个五年,一股算1.5股。“改革必须一碗水端平,所以我们用渐进法来平衡先富和后富的差距。”王勇说。 2016年,每个股东分红2600元。村民江连根算了一笔账,原来学生街店面一家人占3股,年分红达3万多元。改革后,他一家持股数为5股,第一个五年算10股,分红2.6万元。“虽然这部分人亏了,但是改革只有相对公平,其他五个半片区以上的村民都受益,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沈行钟说。 今年,岐安村计划每股分红3000多元,所有村民皆大欢喜。 资产变资本,焕发农村发展新动能 在昙石村,一股新风悄然兴起。收入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很高,不是所有村集体家底都要分家到户,肥了自家腰包,瘦了集体荷包。黄金栋说,村里一年提留的集体资金达120多万元,为村里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几年来,村集体资金积累有了1000多万元,如果用来分红,每名股东就几百元,但是用来发展的意义就不同了,村里还有一块65亩的土地,准备发展物流园,一年预计创收近2000万元。 “村民变成了股东,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关注的是长期的、不断增加的分红,而不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作为当家人,黄金栋明显感觉到村民观念的转变。 同时,如何让这些集体资产放大经济效益,试点村的村民心思都放在这里。上街镇青州村村集体收入薄弱,该村想出了农村版“BOT”方法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项目,施工方先行垫付建设资金、优先承租若干年,村集体以租金抵偿建设资金。目前,青州村修建了3座1500平方米的建筑物,村集体拥有了255万元的经营性资产,年租金收入45万元。 朱四海告诉记者,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过程,确权到户后,从资产变成资本,资本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进入市场,有利于激活农村各类要素的潜力,焕发农村发展新动能。 在闽侯县农业局局长金锦彬看来,作为一个全国试点,闽侯在成员界定、清产核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成员界定办法已经成为向其他试点推广的先进经验。但是,还权于民,赋予相应的权能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民的财产性收入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昙石村、岐安村和青州村不约而同选择了店铺和厂房出租收入,方式单一。无平台、无人才、业态单一,这些难题挡在路上。“路还很长,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位问题,配套政策中的税收问题等,需要一步一步去探索。”金锦彬说。 |